约2830字。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2.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顺序、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4.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梨花这一意象)的理解。
三、学习指导
1.做学案之前,读两遍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 标段落序号;
(2) 勾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3) 找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浏览学案内容,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再次认真研读课文重点段落,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导学案的题目。
【资料链接】
1.作家作品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
2.背景介绍作者从 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 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设情景
以梨花图片、梨花诗句、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渲染气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略读课文理结构
1.略读,快速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找出本文的线索,并且出示略读指导:两动、四不。
(明确: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概括本文人物有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姑娘,找出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略读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后能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内容找出人物和线索。
2.再次略读并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分别与小茅屋发生过什么故事?(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