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950字。
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服分为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两个历史阶段。古代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行“剃发易服”政策而消亡,是自成一体的服饰文化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继承古代汉服基本内容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之所以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是因为历史造成的中断,不仅有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还有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双重断裂导致很多人对“汉服”这一概念产生误读,特别是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历史记忆,汉服在现实和历史记忆中都消失已久,与其他民族服装的一脉相承形成鲜明对比,使很多人认为只有其他民族才有民族服装。在多民族的中国社会里,民族服装是其他民族最重要和醒目的标识之一,往往可以成为少数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民族认同的象征,这是汉族所不具有的。
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也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汉族服饰从生活世界中消失,更不再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只是在特定人群和场合中保留了部分结构和元素。与此同时,承载汉服记忆的穿着群体发生了变化,汉服由“汉民族服饰”解构为“古人的服装”。这也导致汉服的样式对当代人来说显得陌生,甚至被当作戏服、和尚服等特定群体的着装,而近日一些韩国网友竟认为“汉服源于韩服”。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社会向现代转型,非西方文明国家的传统服饰都经历了应用场景的转换。日本和服与韩国韩服尽管不再是本民族的唯一服饰,但可以应用在仪式、节日等重要场景。而汉服在三百余年前的消失,导致它错过了现代演化的可能历程,一些人视之为被现代化、全球化淘汰的前工业时代产物。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在重构中传承》)
材料二: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禒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第一个“平”字:指汉服运用平面对折剪裁的方式制作而成,前后衣身裁片肩线相连呈平面结构,整件衣服平铺时呈现出中线对折的形态,不论服饰的款式如何变化,都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和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使一些人对汉服产生误读,认为汉族没有民族服饰。汉服是“古人的服装”。
B.古代汉服具有汉族的唯一服饰属性,并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而长期存在,其在生活中的消失意味着汉族的民族认同感在削弱。
C.汉服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飘逸的美感,表现出与西式服饰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就是源于东西方制衣理念的巨大差异。
D.现代汉服呈现“平中交右、宽褖合缨”的典型特征,其中外观上的“松袼宽摆”特征,蕴含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古今,汉服都能彰显服饰与礼仪之美,在古代它还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之一。
B.古代汉服起源于黄帝,经周朝建制,形成了完备的冠服体系,于清初消亡。
C.旗袍、中山装、新唐装等服装虽然也具有传统元素,但其本质上都不是汉服。
D.汉服的结构特征无论最初是何种原因所致,但几乎最终都会赋予文化的解释。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大学拍摄“民族大团结”合影照,其他民族的学生都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汉族学生却身着T恤和长裤出场。
B.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黄帝制衣裳之后,周公制周礼而天下治,汉服成为礼仪的载体。
C.今天有些人认为汉人穿的衣服就是汉服,有些人认为汉服的款式一直在变化,还有些人甚至认为“汉服”这一概念不存在。
D.“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徇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清史稿•舆服志》)。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最符合现代汉服主流典型特征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现代汉服如何“在重构中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福贵
赵树理
福贵是好孩子,精干、漂亮,十二三岁就学得锄苗,十六七岁做手头活就能抵住一个大人,只是担挑上还差一点。村里有自乐班,福贵也学会了唱戏,唱得很好。
福贵长到二十三,他娘得了病,吃上东西光吐,她自己也知道好不了。一天,福贵娘跟东屋婶说:“我看我这病也算现成了,恐怕今年冬天就过不去。死我倒不怕!我就只有一件心事不了:给福贵童养了个媳妇在半坡上滚,不成一家人。只是咱这小家人,少人没手的,麻烦你到那时候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