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骨气(多媒体教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谈骨气》这篇议论文深刻了解骨气的具体含义,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有骨气的中国人。
2.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作论据,从不同角度证明论点的方法。
3.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之处。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以事实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是本课的主要写作要点,也是议论文学习的重点。
(二)、本文引用孟子的话,引用文天祥的诗句及《礼记》中的“嗟来之食”等古诗文,有一定难度。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学生预习内容:
1.题目“谈骨气”与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什么区别?
分析:题目高度概括,提示了论述范围,挑明论题,隐含着作者的见解。中心论点是题目的扩充,明确提出作者的观点和见解,由此展开论述。文章开篇点题,中心论点鲜明,限定了本文议论“骨气”的范畴,只谈“我们中国人”的“骨气”,“我们”二字带有亲切感、民族自豪感。
2.文中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论点,为什么要选用三个?它们所论述的内涵有什么差别?
分析:三个事例各自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一种可贵的骨气。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为民族利益而死,体现了富贵不能淫;“饿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人格尊严而饿死,体现了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为民主进步而遭暗杀,体现了威武不能屈。它们之间不能互相取代。
(1)、以上所讲的这三个事例有哪些异同之处?
(2)、课文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
(3)、中国有骨气的人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3.骨气是否一成不变?无产阶级应有什么骨气?
分析:不是一成不变。无产阶级应该具备这样的骨气: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奋勇向前,实现远大壮丽的目标。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本文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为论点,用古今的三个例子作论据充分加以论证,从而激励人们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战胜一时的困难。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文章开门点题,并且用一个独立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接着,作者选取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这三个历史人物分别代表了官(文天祥)、民(饿者)、士(闻一多)等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出身的人物。这个选择是根据文章开始时,所引孟子的三句话的内容,分别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2)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用孟子的话开头,最后仍紧扣孟子的话结尾,中间三个事例紧扣中心论点进行小结。
(3)文章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准确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