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10字。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回顾方法
朗读的方法:
1.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出情感和韵味。
主旨的归纳:
结合关键词和背景
名句的赏析:
1.修辞角度
2.炼字角度
3.感情角度
4.写法角度
5.哲理角度
6.画面角度
7.典故角度
三、明确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
四、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二)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三)朗读诗歌: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登 幽 州 台 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四)翻译诗歌: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
诗意:
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五)内容理解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六)归纳主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