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430字。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考向1:论证方法的判断
阅读《从岳阳楼记看做人》,回答小题
从岳阳楼记看做人
梁衡
①人们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讲政治,怎样为政、为官,后者是讲人格,怎样做人。正因为讲出了这两个社会、人生的最基本道理,这篇文章才达到了不朽。其实,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而且其人格的力量会更长久地作用于后人,存在于历史。
②从岳阳楼记看做人,结合范仲淹的人生实践,我们学习他独立、牺牲、理性的人格之美。
③一是独立精神。
④范仲淹有一种卓然独立的精神。家虽不幸,决不会因寄人篱下而自矮三分,就是对皇帝也不搞盲目的个人崇拜。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做到的。
⑤大中祥符四年(1011),23岁的范仲淹开始外出游学,来到当时一所大书院应天书院(位于今河南商丘),昼夜苦读。一次真宗皇帝巡幸这里,同学们都争着出去观瞻圣容,他却仍闭门读书,别人怪之,他说“日后再见,也不晚”。可知其志之大,其心之静。有富家子弟送他美食,他竟一口不吃,任其发霉。人家怪罪,他谢曰:“我已安于喝粥的清苦,一旦吃了美味怕日后再吃不得苦。”真是天降大任于是人,自觉自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⑥在人性中,独立和奴气,是基本的两大分野。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卓然独立的精神。正是这一点,促成了他在政治上能经得起风浪。(一)做人就应该“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
⑦二是牺牲精神。
⑧怎样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判断一个人的道德高尚的最基本标准。范仲淹一生为官不懒,为人不奸。他的道德标准是只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都可牺牲自己。
⑨范仲淹虽是一介书生,但文韬武略,胆识过人。当时,宋夏战事不断,52岁的范仲淹,面对危急形势,挺身而出,自请兼知延州,夺回战略要地大顺城。此城与附近的寨堡相呼应,西夏再也撼不动宋界。西夏见无机可乘,随即开始议和。范仲淹以一书生领兵获胜,除其智慧之外,最主要的是有这种为国牺牲的精神。
⑩三是理性精神。
??范仲淹是晏殊推荐入朝为官的,他一入朝就上奏章给朝廷提意见。这吓坏了推荐人晏殊,说:你刚入朝就这样轻狂,就不怕连累到我这个举荐人吗?范听后半晌没有反应过来,后来难受地说:“我一入朝就总想着奉公直言,千万不敢辜负您的举荐,没想到尽忠尽职反而会得罪于您。”范仲淹一生为官,无论在朝、在野、打仗、理政,从不人云亦云,就是对上级,对皇帝,他也实事求是,敢于坚持,这是他的为人标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人能超然物外,克服私心,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就是一个如松柏般挺立的君子。这种对独立、牺牲、理性的人格追求,仍然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请简要回答范仲淹有哪些人格之美?
2.结合选文⑩段,说说范仲淹“理性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做人就应该“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 ( )
(二)人能超然物外,克服私心,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如松柏般挺立的君子。( )
4.下面链接材料体现范仲淹哪种精神,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去世,母亲贫无所依,抱着襁褓中的他改嫁朱家,他也改姓朱。他少年时在附近的庙里借宿读书,每晚煮粥一小锅,次日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一点咸菜为食。这就是成语“断齑划粥”的来历。这样苦读三年,直到附近的书已都被他搜读得再无可读。但他的两个异父兄长却不好好读书,花钱如流水。一次他稍劝几句,对方反唇相讥:“连你花的钱都是我们朱家的,有什么资格说话?”这时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心灵大受刺激。他发誓期以十年,恢复范姓,自立门户。
考向2:论证方法的作用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品质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
林清玄
①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有生活品质了。
②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