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320字。

  2023-2024学年安徽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情节的发展,常常如江河奔流,有时平缓,有时湍急。《红楼梦》也是如此,故事往往在平缓发展中突然紧张起来,其后又归于平缓。
  以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为例,这一回写到了好几个比较大的情节单元:一是周瑞家的与宝钗闲聊,引出“冷香丸”的来由;二是周瑞家的从薛姨妈那里拿到十二枝宫花,分别送到各姐妹处;三是凤姐带宝玉到尤氏处闲话,宝玉因此结识秦钟,并约定日后一起读书。这三个情节单元的发展本来比较徐缓,但行文至此回最后部分,凤姐准备带宝玉回荣国府时,却发生了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书中写道:“尤氏问:‘派了谁送去?’媳妇们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于是,故事在此处横生波澜,引入了焦大这个人物,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后面焦大的醉话中,读者们又从侧面了解到了宁国府中一些不为人知的龌龊事,书中在此处写焦大之言语道:“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焦大所说的贾府丑事皆为礼教大妨,若是他自说自话也就罢了,作者在此处更添一笔,以宝玉和凤姐的对答来了个火上浇油: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焦大说的是什么意思。凤姐听了,连忙立眉瞋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唚,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焦大说得言之凿凿,那自然是确有其事;凤姐反应这么大,那说明她也是知道大致情况的。丑闻透过焦大之口说出,又被凤姐的表现坐实,这就像是在平缓的江河中横生的巨浪,令情节骤然变得紧张起来。可是正当此时,作者却不再就此事铺衍,而是在第八回开头,笔锋一转,写到凤姐回禀贾母秦钟上家塾之事与尤氏请大伙去看戏之事,闲闲几笔,即令故事重归平缓。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从第七回到第八回,情节发展呈现出“缓一急一缓”的变化规律,这也就是这部分所强调的情节缓急之节奏。
  《红楼梦》在详略上也常常交替变化,形成一种规律性的叙事节奏。有的部分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有的部分却粗笔素描,微言大义,寥寥数笔。
  如第三回《贾雨村演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从林黛玉进入贾府时便开始借林黛玉的眼睛,详详细细地描写荣国府中的主要人物。未进荣国府,便写府前狮子、门口列坐的人、出来迎接的人。进入府中,从垂花门写到游廊,再写到穿堂、正房、厢房,其中摆设、装饰面面俱到。写人物时,从贾母入笔,再到凤姐、王夫人、李纨、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最后更是详写宝玉,从形貌、语言、神态、动作,无一不至。到了这回结束时,作者却轻轻一抹,几句话便转到薛蟠:“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至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开始,又转到李纨,也是短短几句,便交代了李纨和贾兰的身世。在经历了这两段人物的素描之后,作者便借薛蟠这根线,展开了贾雨村断案的一大段故事情节:先写雨村断案的过程,门子如何使眼色,展示“护官符”,再交代案件的来龙去脉。事件中夹杂着薛蟠、英莲(即香菱)、冯渊等人的是非恩仇,也侧面勾勒着雨村的多重人格,笔触细腻生动。但在此事结束后,便三两笔带过:“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他才罢。”作者没在案件结束处作丝毫停留。可以看出,从“林黛玉进贾府”到“葫芦僧判葫芦案”,作者在篇幅上进行了“详—略—详”的变换,产生了内容详略变化的节奏。
  (摘编自高珊《论〈红楼梦〉的叙事节奏》)
  材料二:
  首先,《红楼梦》中时间性声音的书写成为快速结束情节事件的音符。《红楼梦》中的时间性声音,主要表现为打更声、钟声和更漏声,这些声音描写对贾府众人起到时间提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情节的缓急变化和内容的详略变化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叙事节奏,内容翔实,论证有力。
  B. 材料一以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到第八回为例,论述故事往往在平缓发展中突然紧张,后又归于平缓。
  C. 材料二指出,《红楼梦》中的打更声、钟声和更漏声等用来提示读者时间的声首,成为快速结束情节事件的音符。
  D. 材料二认为要理解“一夜无话”的含义,需着眼于作者的创作与作品的人物两个层面,既要了解艺术创作的传统,也要读懂文本。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夜”视角下的某些声音是活动的休止符,能减缓节奏,“白天”视角下的声音则会加快节奏。
  B. 因为要使事件快速合理地结束需要依赖时间性声音的书写,所以书中出现了很多打更声、钟声和更漏声。
  C. “一夜无话”的留白式书写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交代得过于具体则会没有想象空间。
  D. “无话”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有话不说,与弹奏琵琶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类似。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语句与材料二“留白式的书写”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尤三姐自尽之后,尤老娘和二姐等俱不胜悲恸,柳湘莲见尤三姐身亡,被道人数句冷言点破,“竟自截发出家,不知何往。暂且不表。”
  B. 宝黛初见,宝玉摔了玉,黛玉因此自责哭泣,袭人前来安慰,黛玉问玉的来历,袭人要拿玉给黛玉看,黛玉忙制止。“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
  C. 雨村与门子商议如何断案,门子建议判薛家出钱,或一千或五百给冯家作烧埋之费。贾雨村笑着说再斟酌斟酌。“二人计议,天色已晚,别无话说。”
  D. 贾瑞照“风月鉴”,镜中“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4. 《红楼梦》第七十回写道:“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请分析这“一声响”与文本中打更声等声音在特点与叙事作用上的区别。
  5. 请根据材料一对下面文字的叙事节奏及作用进行分析。
  宝玉在门厅撞上父亲贾政,贾政怒斥宝玉刚才见客谈吐不佳、如今无故唉声叹气。忠顺亲王府里有人来要见贾政,贾政离开了。忠顺亲王府来的人说宝玉藏匿了忠顺王府的蒋玉涵,有人指出宝玉腰间的红巾正是蒋玉涵的,贾政气得目瞪口歪。贾政遇上贾环,贾环告诉他金钏因宝玉自杀,贾政让人往死里打宝玉。打过三四十下,王夫人来救,贾母来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用来提示读者时间”错误,根据“打更声、钟声和更漏声,这些声音描写对贾府众人起到时间提示的作用”可知,这些声音是用来提示贾府众人的,而不是提示读者。
  故选 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伯炎与李四爷
  罗洪
  每天清晨,邻舍人家还没有从睡梦中苏醒,王伯炎早已直着嗓子,高声哼两句京调。
  “这王——每天总是这一套!”邻舍人家给他从梦里惊醒过来,都这样咒骂。
  王伯炎祖上是世代书香,他的曾祖及祖父,都在京里做过官;他父亲从小不学好,把家产挥霍一空,王伯炎这才临到了凄凉苦难的深渊,成了人人口中的“王八”!
  这一天早上,他悠然坐着抽烟,京调已经哼过,清晨的凉风拂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