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350字。
高二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二)
语文试题
2024.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理解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他所说的“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朗待我归”(钱起)。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如此一来,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美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它既不使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使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这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
材料二: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这一概念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的。他所说的“心理距离”,是艺术家通过心理调整而获得的。
B. 诗人要获得审美意味,就必须在一定的距离外对事物进行观照和品味,只要这样,就可以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
C. 审美主体如果能进入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境界,这样,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就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D. 一般人即使拥有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经验,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客观化的艺术处理,也不能创造艺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诗人诗中的竹子是不同于寻常之物的高洁意象,因为诗人利用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彻底改变了对竹子的观念认知。
B. 在生活中尽量拉开审美体验的“心理距离”,能够使本来寻常、熟悉的事物变得光耀夺目,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C. 《悲愤诗》是诗人蔡琰痛定思痛之后的创作成果,可见艺术创作需要站在客位进行观赏,情感并不能产生艺术。
D. 陶渊明的笔下多写闲逸的田园图景,少见农人耕种的艰辛,是因为他能够从实用的世界跳开观赏田园生活本身。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不即不离”这一审美理论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的香菱写《吟月》,将自己切身的沉痛遭遇与月亮呼吸相通的真情实感写入诗中,被众人评为“新巧有意趣。”
B. 在《堂吉诃德》中,看多了游侠小说的堂吉诃德以为自己就是游侠,于是模仿古代骑士,行侠仗义走天下。
C. 汉武帝刘彻登上泰山之时。面对巍峨泰山,诗兴大发。不禁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
D. 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宇航员带回了月球表面 照片,网友大失所望,表示这不是那个从小在古典诗词中的熟悉的月亮形象,甚至开玩笑地说,“好失望,瞬间对月球失去了好奇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只要……就……”错误。由原文“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可知,诗人要获得审美意味,就必须在一定的距离外对事物进行观照和品味。但是并不是这样做了,就一定可以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
王太生
①一幅《清明上河图》,足够几本大戏,让那些民间班底去演,让那些穿戴朴素的小人物去演,演世间况味,人间百态。
②一条大河,两岸戏中人。900多年前,他们在画中说话,在画中生活,他们不但是画中人,更是戏中人。
③曾问文友鲁小胖:如果时间倒流,让他回到宋朝,在《清明上河图》里客串一个角色,愿意是谁?鲁小胖略略一想:想做一家小茶馆的老板,早晨卖些淮扬面点,那些自己老家的早茶,中原人大概没有吃过,也算是抢先占得商机。只是他还有些犹豫,一早晨就捧着茶壶慢腾腾地吃早茶,不知道北方人好不好这口,习惯不习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