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04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
事实上,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单纯依靠法律,否则便可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
传统农业社会中,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趣,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
在“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
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比如,能否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烟花爆竹的污染、噪声和火灾隐患?舞狮舞龙扭秧歌,能否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既保留年味又培养自治意识?社会组织能否行动起来,举办一些体现组织性、开放性和集体性的节庆活动?
自省促进文化创新。这些看似是小事,却有助于形成开放性的公共生活领域,帮助国家将社会“编织”起来,有助于在复杂、分化的转型社会中增强归属、凝聚共识,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体现传统民俗“正风俗、饬人心”之教化正俗的美意。因此,尽管我们的民俗已经有着极为充实的形态,但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却丰富的底色。
(摘编自支振锋《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
材料二:
民俗文化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日常饮食等风俗趣尚各不相同。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重建春节习俗其实就是加强社会对春节的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
B.材料一指出立法者和执法者应以自省促进文化创新,在小事中继承发展传统民俗,发挥其教化正俗的作用。
C.材料二认为,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民俗的文化转型,并提到了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科技的助推下,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
B.新的时代语境和时代内涵会催生一些新的民俗,这有助于激活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C.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可以突破传统民俗的传播时空限制。
D.网络时代,作为民俗的传播主体,每个人都有可能既是民俗的传播者又是民俗的接受者。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从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不同建议写起,继而直接表明要创新文化传承的形式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三段抓住现代都市生活这一背景,对部分城市人抵制燃放爆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C.材料二第二段通过介绍过去和当下春节民俗的不同,论证了互联网蓬勃兴起对民俗的影响。
D.材料二剖析了某档文化体验类节目的特色,既巧妙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4.时代在发展,人们所处的环境在变化,年俗也需要改变,对此材料一提出了哪些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龙年元宵节,社区准备筹办一场富有民俗意味又切合现代生活的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策划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安排此次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想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家
史铁生
46岁的春天,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的存在。我跟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几小时车到了老家。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陌生。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
然而它果真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有残断的城墙,有接近坍圮的古塔,市中心一堆蒿草丛生的黄土据说是当年钟鼓楼的遗址,当然也有崭新的商厦,满街的人群,满街的阳光、尘土和叫卖。我们几乎走遍了城中所有的街巷。父辈们一路指指点点:这家商号过去是什么样,那座宅院曾属于一户怎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