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080字。

  高一年级2024年春季学期入学联合检测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上册,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人类文明史研究中,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那些消失了的古文明当然是由于受到外部挑战和内部崩溃双重作用的结果。但真正决定文明生命力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文明自身的特质,这是因为一种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身创新力的丧失导致其生命力的终结;反之,其生命力的持续取决于其创新力的活跃。我们可以把文明内部这种建立在自省自纠基础上的创新力称为自我革新的能力,简称为“自新力”。
  中华文明在历史进程中也曾无数次遭遇来自内外的严重威胁,如匈奴破塞、五胡南下;尤其是近现代,西方文明挟器、力之强摧毁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在那样一个以“反传统”为主潮的时代,许多人对民族文化采取近乎全盘否定的绝对主义态度,使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几近断裂。但中华文明最终还是战胜了这些挑战,在应对中硬挺了过来,这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它归功于中华文明肌体内在具有的强大自我革新能力。这种“自新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华文明的宇宙观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道“大生”,地道“广生”,人法天地,那么,人道自然也是“生生”的。中华文明向世人展示的是一派生机勃勃、流转不息的生命之图,她具备顽强的“创生”和“再生”能力。
  首先,重视新生命的缔造、新事物的产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创生过程由简单到复杂。朱熹释“仁”为“种子”,说明仁学本身就是“生命之学”。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始终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管面对何种艰难困苦,她都以“生”的视角看待生存与生活,而且尊生、重生。中华文明往往在生死交替、新旧交替之际,“否极泰来”,以循环往复的形式实现生生不息。
  其次,允许人类社会与万事万物多样性共生。中华文明具有乐生、厚生的品质,坚持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道,崇尚“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理,善于自省改错,跟任何其他文明形态不对立、不排斥、不分争;以“内自省一外求和”的方式处理事情,调和内外各种因素,在渐变中引进、融合其他文明的同时,能守住自己文明的主流,不断赋予其新生力量。中华文明历史以开放的心态,不仅使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而且积极容纳外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并加以吸收、转化,使之成为自身信仰系统的一部分,而没有出现不同宗教之间的残酷迫害和斗争;现在重新开辟“一带一路”,倡导共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世界和谐秩序。
  第二,“变易”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调适机制。文明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而历史的时空总是在不断变换的。适应变换,就需要形成相应的调适机制,而“变易”就是中华文明发展成熟的调适机制。中华文明调适新旧事物之间,理论与现实之间冲突的“变易”精神,不仅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而且具有稳定性、安全性、长久性的特点,一是,中华文明求中、求和,“变易”时非常谨慎小心。二是,中华文明以“守常”为纲,以“求久”为目的。天地变化有一个固定的法则,人类在识变、应变、求变的过程中,不管如何创新,都不能违背宇宙的固定法则。否则,就会产生变乱而自取灭亡。
  第三,“创新”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贯品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主要是因为中华文明能在自省自纠基础上实现自我革新。
  B.中国人在近现代对民族文化采取了近乎全盘否定的绝对主义态度,因此,其文化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C.中华文明以“变易”作为发展的调适机制,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且以“求久”为目的,具有安全性的特点。
  D.先秦诸子对“纳新、出新”都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思考,其中儒家最早提出了“革命”这一创新口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秉持“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观,认为人道“生生”,具备顽强的“创生”和“再生”能力。
  B.中华文明不管面对何种艰难困苦,都以“生”的视角看待生存与生活,尊生、重生,最终“否极泰来”。
  C.中华文明具有“守正出奇”的品格,在处理“守成”与“创新”的关系上,以“创新”为纲,大胆创新。
  D.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自新力”。
  3.下列历史事件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治理者顺应天命与人心,自觉求变,弃旧图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陈胜吴广起义。                    B.北宋靖康之变。
  C.商鞅变法。                        D.太平天国运动。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画横线句子“这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具备“创生”和“再生”的动力机制。
  B.中华文明具有成熟的“变易”调适机制。
  C.中华文明具有“创新”的一贯品格。
  D.中华文明在历史进程中也曾无数次遭遇来自内外的严重威胁。
  5.中华文明在发挥“变易”这一调适机制时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姚平诗集》序   史铁生
  一个人,还只有一岁的时候便被大火烧坏了脸,烧没了双手,这怎么办?接着,一个医学奇迹不仅保住了他的性命,而且保住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才智与感情,这怎么办?
  他只好“以生命为诗”了。
  在夜深人静我们都熟睡的时候,他必定问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