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50字。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语句,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莲花图片,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从古至今,它一直是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许多人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周敦颐(1017年5月5日-1073年7月14日),为北宋道州营道县(今湖南省道县)人,初名敦实,避宋英宗讳改名为敦颐,又名元皓,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也被称为周元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主要研究理学,著作丰厚,被推为“北宋五子”之一,被称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官教合一的传统,在理政之余,还讲学。作为文人,在理政讲学之余还作文,有多部著作传世。周敦颐晚年归隐九江,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周敦颐病逝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57岁。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三)写作背景
《爱莲说》的写作背景为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他为人清廉正直,胸怀坦荡,淡泊明志,生平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上任后,在军衙东侧命人开挖了一口池塘,塘内全部种植荷花。作者来星子时已至暮年(55岁),又病痛加身,故每当茶余饭后,或孤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荷品茗,最终留下这篇佳作《爱莲说》。
(四)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并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与其他花卉的对比,表达了他对高尚品格的赞美和追求。
文章首先列举了陶渊明喜爱菊花、世人喜爱牡丹的现象,然后指出自己独爱莲花的理由。作者认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种品质象征着君子的高尚品德,如高洁、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
最后,作者强调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并表达了对世俗之风的鄙弃。《爱莲说》以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展现了作者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清雅高洁的审美情趣。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怎样的?
作者对莲花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