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060字。

  教学实践丨《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文章“而”“也”等文字细节中的韵味和情味;
  2.梳理文章内容,从多个角度探究作者之“乐”;
  3.聚焦称谓,进一步探究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生命状态。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感受文章“而”“也”等文字细节中的韵味和情味;
  2.梳理文章内容,从多个角度探究作者之“乐”;
  3.聚焦称谓,进一步探究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生命状态。
  醉翁!太守!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
  庆历六年,一场政治改革的失败,使得两位如明星一般的文学大家同时陷入了被贬的境地。一人被贬到邓州当知州,一人被贬到滁州当太守。无独有偶,同一时间段两篇绝世好文——《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诞生了。前几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其中的一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走近另外一篇《醉翁亭记》,走近欧阳修。
  (PPT屏显: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活动:听读课文,标注好字音和节奏。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韵味。
  追问:大家在朗读过程中自然地发现了这篇文章中两个虚词格外多——“也”和“而”。这篇文章其实共有21个“也”字,25个“而”字,这是不是显得有些太过重复啰嗦了呢?
  3. 比较阅读,聚焦虚词
  请学生比较朗读下列两个文段,感受虚词中的韵味和情感意蕴。
  PPT显示: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改文:
  环滁皆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明确:去掉“也”后,语气变得非常短促,而有“也”能起到减慢节奏,舒缓语气的作用,也使得整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