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490字。
湖南省娄底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与“世界”构成怎样的关系,文学为什么而作,为什么人书写,关涉文学本质论。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曾引发多次论争,并形成多种不同的观点。苏轼在参透文学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有为而作”的命题。
中国古代文论有从“世界”角度来理解文学本质的传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感物说”,认为文学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受,这一观点影响深远。苏轼基本上遵循传统诗学中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论观点,认为诗文是创作主体在感受外在世界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艺术呈现。《南行前集叙》云:“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正是山川风物、贤人胜迹等自然与社会事物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在《辨杜子美杜鹃诗》中提出作诗应是“类有所感,托物以发”;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阐述了“境与意会”的妙处。
无论因物触兴、有感而发,还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创作主体通过诗文折射宇宙、自然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径与手段。苏轼强调文学创作是主体情感体验和内在情结的自然流露,但在根本上也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发,这样才能达到主客互融、天人合一。
眼下,有些创作者忽视中国的现实土壤和传统文脉,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在此背景下,苏轼的观念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辨清文学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清晰准确的认知,苏轼提出的“有为而作”言之有据、内涵深刻。他在《题柳子厚诗》中认为“诗须要有为而作”,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进行较为充分的阐释:“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苏轼用“疗饥”“伐病”这一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什么是诗文的“有为”。《答虔摔俞括》云:“今观所示议论,自东汉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驭今,有意于济世之实用。”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评赞王定国的诗“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有为而作”就是强调诗文要具有道德评价与教化的功能,从而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
在当下,文学的本质要求是要对社会、时代和人民“有为”。新时代的文学需秉持“有为而作”的理念,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世界,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时代中汲取营养,反映人民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与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要经历创作动因、艺术构思与语言呈现等复杂过程。“无意为文”是古代诗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苏轼极力倡导,体现出他对文学创作重要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诗学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论观点,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感物说”认为文学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受的观点基本一致。
B. 当今时代,文学的创作还是需要秉持“有为而作”的理念,对社会、时代和人民“有为”,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 文学创作过程复杂,苏轼对其规律体悟深刻,极力倡导“无意为文”,认为创作应该做到“有所不能自已而作”,方可达到创作妙境。
D. 要做到“无意为文”,创作主体内心必须“空”“静”,必须做到外物不入内心,超然物外,超越自我,物我两忘,以促使神思发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从文学要有“济世之实用”及“无意为文”两方面论述了苏轼诗学理论的当代价值。
B. 文章在论述“无意为文”时,不仅论述了什么是“无意为文”,还论述了达到“无意为文”的具体措施,议论深刻。
C. 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观点更具说服力。
D. 文中将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和某些模仿抄袭、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等弊端的创作加以对比,孰是孰非显而易见。
3. 下列选项,能全面而准确概括文中“无意为文”内涵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若单纯片面地追求艺术性,完全不顾及其他价值因素,只是专注于炫技与玩弄技巧,就容易变得苍白无力,流于形式,丧失精神。
B. “无意为文”是指不可勉强刻意为文,以“无意”发之,将外物、外在情境与自身感悟相融合,自然生发真情实感且无需伪饰地表达情感。
C. “无意为文”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以及后来的屈原和汉乐府古诗,这些作品中的诗歌创作态度展现了“无意为文”的理念。
D. “无意为文”是指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不需要用心思考、设计,没有特定的目的或意图,而总能在不经意间达到一种艺术的高境界。
4.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 《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C. 《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5. 请结合苏轼“有为而作”的文学创作理论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济世之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必须做到外物不入内心”理解错误,文章最后一段是说“使物象保持其自然状态自由地进入主体内心”,而不是“不入内心”。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战马
李春雷
农历四月,坝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着大黄风,混混沌沌,天地不分。
①张北县西大淖村村头,有一座宽大的宅院。这是1945年5月的一天傍晚,忙碌了一整日的大院要闭门了。
柴家当家人柴峻山,是坝上有名的大财主,家里良田数顷,骡马成群。柴老爷子今年已经60多岁了,自从日本人在附近建造两座炮楼之后,他就明显地衰老了,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