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310字。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①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孟子就不这样。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②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也就是说,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比较了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差异,并论述了差异的根源,从中可以看出同一学派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B.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时“礼”对于各国之间的征伐还有一定约束力,战事方式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动荡。
c.孟子生活在战国前中期,这时战国七雄虽已准备长期的大厮杀,但参战人数有限,社会动乱还没有像战国末期那样剧烈。
D.把孔孟的差异、春秋与战国的差别的原因归之为人口、交通等,这虽有事实根据,但没有揭示根本原因。
⒉根据本文观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说明孔子认为恶是人的本性。
B.孔子的闲雅代表了普遍的社会心态,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
C.孟子对“礼”不重视,因为在孟子看来,周礼早已不能恢复,改弦更张才有济于社会。
D.我们今日读《四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其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紧张”,孟子担忧、害怕,不如孔子轻松、坦荡、悠闲。
B.②“以前”,就是指相较于春秋时期而言的西周时期。
c.③“强迫性”,孟子的性善论带有强迫性,它强迫人们保持性善的天性。
D.④“低水准”,作为人类早期的平等思想,孟子的平等思想朴素、亲民。
4.为更好梳理文章脉络,小明制作了一份《孔孟》第1—5阅读表格,请根据文本信息,帮助其完成该表格。(4分)
孔子 孟子
差异 ① 轻松愉快、悠闲坦荡 凡事紧张
对人性看法 ② 人性本善
③ 重视 不重视
原因 个性不同
《论语》和《孟子》的取材记载不同
④
5.联系教材,说说课文《齐桓晋文之事》有哪些内容印证了本文哪些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凤端过药碗来。]
鲁四凤 您喝吧。
周蘩漪 (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鲁四凤 我。
周蘩漪 太不好喝,倒了它吧!
鲁四凤 倒了它?
周蘩漪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鲁四凤 (犹豫)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