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670字。
河北省邢台、保定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玉,石之美者。石器时代后期,原始先民在劳动中发现了这些精美的石头。距今9000多年的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环、玦、璧、斧等玉器,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玉器;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以C形玉龙、玉猪龙为代表性玉器;距今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琮是其代表。先民认为它们是人神互通的媒介。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玉时代或巫玉石代,玉器除了装饰与祈求平安外,主要用作图腾崇拜与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玉料基本都是地方玉,反映了当时氏族文化的流传范围。
商代中期开始,随着大一统王权的出现,玉文化逐渐走向了代表王权的“王玉文化”。这个阶段玉石都为统治阶层所持有。如玉戈、玉斧等题材,体现着统治者的地位、军权或国威。虽然地方特色依然存在,但玉器创作集南北技艺大成,开始一统天下。从秦朝开始,皇帝以玉为玺,制定了严格的官员用玉制度,如玉带、官帽用玉规制等。汉代开始新疆玉大量输入内地,品种、数量以及工艺水平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日用品、装饰品、丧葬用玉(如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显著增加。
儒家认为玉有“仁、义、智、勇、廉”五德。于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就产生了。《古玩指南》中写道:“……盖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载祖播迁。”古人甚至还有食玉延年的习俗,早到《山海经》就有古人食玉的记载。食玉习俗到明清才消失,但玉石的福寿延年观念依然留存于世,转而以佩玉的社会风俗继续发挥作用。
唐宋时期开始,玉的阶级属性被打破,逐渐进入民玉时代。玉器空前发展,雕琢样式不断丰富,如玉璧形制纹样随时代演变不断丰富,各种形制的玉器在民间几乎均有仿造。《格致镜原》载:“妇人佩针缕亦佩玉也。”玉器雕琢“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与佩玉吉祥寓意深入人心。辽金元时期是文化融合的时代,表现游牧民族的狩猎、游幸活动的“春水秋山”是这一时期独特的玉器类型。清朝开始翡翠也成为皇家用玉。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内涵已经内化为民族的文化记忆、审美意象与情感交流的媒介,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玉器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逐步塑造起中华民族的气质涵养与精神品格。
(摘编自央视纪录片《中国古代玉文化》解说词)
材料二: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经甘肃、新疆到达中、西亚并联结欧洲地区。由于中国通过这条路运到欧洲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十九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其誉为“丝绸之路”。西方人自古就艳羡来自中国的丝绸,在他们眼中,这条运来精美丝绸的大通道,当然就是“丝绸之路”。而在中原人眼中,称之为“美玉之路”或许更为准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人贵玉,玉石精美,除被人们赋予神性外,还延伸出显示权利地位、延年益寿、保佑平安、寄托家族精神等寓意。
B.中国人用玉历史至少九千多年,商代中期以前,沟通中西的玉石之路还没有打通,中原地区所用基本都是地方玉料。
C.从杜甫与马祖常的诗歌中可知,中原与西域对丝绸与玉石的交换均有意愿,从中可以推想当年丝路沿途商旅沟通中西的境况。
D.针对西方人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材料说“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可见作者对西学东渐风气持反对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玉文化包括玉器及相关文化艺术内涵,它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融合贯通,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
B.玉器有时代特征。如玉猪龙、玉琮等器型,是原始社会所独有,汉代典型葬器“金缕玉衣”,秦代典型器玉玺也是如此。
C.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河西走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也可佐证玉石交易在这条贸易大动脉上的重要性。
D.“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线路基本相同,但“玉石之路”历史更加悠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沟通的道路。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证来支撑“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女娲炼五色玉石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颛民生。
B.姜太公渭水垂钓,得玉璜一,刻有“姬受命,吕佐旌”字样,遂辅姬昌推翻商纣,实现太平。
C.汉代谷纹玉璧象征着丰饶、完美、圆满、生生不息和循环往复,也是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D.乾隆为从新疆运输5吨重“大禹治水玉山子”石料,组建了一支军队,用时三年才运到内地。
4.“国”在长期演变中曾有过40余种写法,如“國(内为口、戈组合)”“囯”等,《汉字简化方案》经争论筛选,才确定简化为“国”。请参考材料内容,分析“國”“国”改为“国”字的理由。(4分)
5.南京博物院筹划“玉润中华——中国玉器万年史诗图卷”特展,计划调集40多家博物馆或其他文博单位的镇馆级玉器珍品参展。若请你参与筹备及运作,请从展览的主题、开展前后的工作安排、布展思路三个纬度,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你筹划的思路概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人到长沙前后,自然从一般记载和传说,对湘西有如下几种片断印象或想象:湘西是个苗区,同时又是个匪区。男子特别欢喜杀人。公路极坏,地极险,人极蛮,因此旅行者通过,实在冒两重危险。经过辰州,那地方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见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地方文化水准极低,土地极贫瘠,人民蛮悍而又十分愚蠢。
作者是本地人,可谈的问题当然极多,譬如矿产、农村、教育、军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