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840字。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16分)
  1.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大好春光中,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以“春游踏青——一桩有历史感的文化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听一听,恰逢春色话春游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春游的历史文化,学校举办了专题讲座。不少同学对古人如何踏青产生了浓厚兴趣。
  先秦??浪漫诗意
  先秦时就已经有了春游,那个时期的郊游以浪漫闻名。《诗经》中的爱情诗篇里常常可见有关春游的内容。孔子推崇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颇具浪漫色形。你听,泗水河边,夫子拨弦,弟子和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琴声歌声融进暖暖的春日里,汩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魏晋??【甲】
  魏晋时期的文人常借踏青之机交游,这是他们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流连于山水之间,他们一起品茶,饮酒,赋诗。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可称得上“旅游大咖”。他和友人共聚会稽山,在水边交游,还玩起了漂流杯的游戏——曲水流觞。此次聚会收获了37首诗篇。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还提笔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因此,永和九年暮春时节的这场文人雅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春游。
  唐朝??【乙】
  到了唐代,春游已成了一项全民活动,主要在上巳、寒食、清明时节展开。这些节日可是唐代官吏的公休假日!每到这时,唐玄宗还会给百官发“旅游基金”呢!说起资深的“旅游博主”,白居易绝对算一个。他徜徉于“绿杨阴里白沙堤”上,乐而忘fǎn。那时,不仅官家喜爱乘兴出游,百姓也喜爱郊游宴饮。“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的诗句,让人仿佛看到这样的景象:城外远郊的阡陌上,踏青赏春的人们络绎不jué,好不热闹!
  宋朝??健身休闲
  宋朝的春游,内容更加多元化。除了赏花、品茶、写诗,人们还会开展一些体育活动:蹴鞠,射柳,荡秋千,放风筝……宋朝人,无论文人武士还是大家闺秀,几乎都会玩蹴鞠。人们趁着春融日暖,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宋人的春游活动如此丰富多彩,有没有给你的春游带来一些启发呢?
  (1)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歌”在此处的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所以“和”字应读作“hé”。
  B. “河畔”中的“畔”是形声字,因其声旁是“半”,所以应读作“bàn”。
  C. “乐而忘fǎn”在此处的意思是“快乐得忘记返回”,因此应写成“乐而忘返”。
  D. “络绎不jué”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应写为“络绎不决”。
  (2)根据语境,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交游赋诗
  ②挥毫泼墨
  ③假日公休
  ④全民狂欢
  A. 【甲】②   【乙】③
  B. 【甲】①   【乙】④
  C. 【甲】①   【乙】③
  D. 【甲】②   【乙】④
  活动二:品一品,曲水流觞知雅韵
  “曲水流觞”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农历三月,大家列坐于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赋诗一首。
  活动三:学一学,忙趁东风扎纸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从古至今,放风筝都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这次活动,还专门请了老师教同学们做风筝。其制作工艺有三大环节,即扎、糊、绘。扎骨架最为关键,骨架扎不好,风筝便无法飞起。糊风筝多用坚韧受风的绵纸,也有用绫、绢的。“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而“扎”和“糊”是古人探索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神话故事、花鸟瑞兽是传统风筝最常见的绘画题材。两千年来,高超的风筝工艺逐渐与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合,风筝就不再是单纯的纸鸢了。小小的风筝,承载的不仅仅是飞翔的梦想,还有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盼,对亲朋好友平安康泰、前程似锦的真诚祝福。
  (3)选择文中画线句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而“扎”和“糊”是古人对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的探索。
  B. “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而“扎”和“糊”是古人对技术应用和机械原理的探索。
  C. “扎”和“糊”是古人对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的探索,而“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
  D. “扎”和“糊”是古人对技术应用和机械原理的探索,而“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
  (4)“曲水流觞”活动结束后,有同学想选一幅书法作品作为纪念,但对选用哪幅作品犹豫不定。请你结合【甲】【乙】两幅作品的书体特点和活动的相关内容给他一些建议。
  我建议选 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朱自清笔下的《春》非常美丽,古人也很喜爱春天,经常春游踏青。请你结合下面材料,请概括出踏青习俗的两大特点。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游览。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楔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杜甫在诗中也曾记载了皇家浩浩荡荡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踏青这种民俗历来有所讲究,每当青草依依、清水涟涟之时,人们便脱下长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
  二、(36分)
  3. 课内外文言比较阅读。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