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280字。
2024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20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 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
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的社会调查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获得发展,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B. 改革开放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田野调查,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遵循了“从实求知”的学科准则。
C.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的普遍问题,而“从实求知”则有可能弥合、跨越这一鸿沟。
D. 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调查中带着充实的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保持反思意识,找到社会的“真实”。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社会调查主要经历了“社会调查运动”“社区研究”“田野调查”几个阶段,而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则是“回到人民”。
B. “社区研究”引进了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理论和方法上比“社会调查运动”更进一步,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
C. 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需要调查者沉浸到田野中,与研究对象“感通”,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
D. 理论具有潜意识的支配作用,当调查者观察社会现象时,往往会在理论的指引下,透过表象进入深层,去寻找所谓的“理论真实”。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梳理了我国社会调查的发展过程,肯定了中国社会学学科取得的成绩。
B. 文章在分析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 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
D. 文章两次运用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的例子,来强调调查者应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
4. 请概括“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缺点。
5. 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调查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并在其指导下”错误。由原文“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 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可知,文中强调“不被理论所支配”,而且理论也可能存在偏见,选项混淆了是非。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兰州杂碎
茅盾
南方人一到兰州,这才觉得生活的味儿大不相同。
一九三九年的正月,兰州还没有遭过轰炸,唯一漂亮的旅馆是中国旅行社办的“兰州招待所”。三星期之内“招待所”的大厅内,有过七八次的大宴会,做过五次的喜事,其中最热闹的一次喜事,还把“招待所”的空客房全部租下。新郎是一个空军将士,据说是请准了三天假来办这场喜事,假期一满,就要出发,于是“招待所”的一间最大的客房,就权充作三天的洞房。
“招待所”是旧式房屋,可是有新式门窗,绿油的窗,红油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