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62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深入了解农民,由此可知,两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目的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同志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认为,人事就像镜子,社会研究者应该关心被调查者,就像医生关心病人一样,这样,在调查中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D.材料二指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应该分别站在“已知”和“未知”的角度,互相尊重,研究才能顺利进行。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现象有两部分,体外看不到的部分最难观察,原因是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
B.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同时考虑到一切影响因子。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采用并列论证的结构,论述了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是社会调查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
C.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毛泽东同志1930年的典型事例,证明了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
4.材料二中第七、八段,使用了一些带有引号的词语,请简析其特殊含义及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了调查研究应该“客观”,结合材料,比较两者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