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00字。

  广东省佛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二模)语文试题
  2024.4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年少时读书,特别热衷于寻找某个“简单的结论”,觉得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千头万绪,归结为一句话”。书读多了,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要不得的肤浅读书习惯,是带着中学时代“总结中心思想”“找关键结论”的应试惯性。真正的读书,需要戒除那种“找简单结论”的简化诱惑,而是要读到复杂性。深刻的读书过程,应该总能在掩卷之余在脑海里盘旋这句话: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那么,问题又来了!
  所谓认知肤浅,就是对世界的了解冻结于某个简化的结论。读一本书,如果读到的仅是某个简单的结论,说明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知仍停留于薄和浅的“表层”,没有对“已知的已知”形成某种冲撞、侵犯、挑战,它只是既有认知区中某种“熟悉而愉快的确证”“未增加新知的浅阅读”,没有在冲撞已知上飞跃到“未知的未知”。很多时候我们貌似读书和思考了,实际上只不过是重新整理了一下既有的偏见、狭隘,强化了一种闭环中的偏执。这个过程并没有真正的“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就是一个“越过简单结论”的过程,抵制某种未经思考、未经论证之结论的思维行动。
  比如我读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就是一个看见思想史之复杂性的过程。起初也是想找到“中国思想史”的一根线,一个结论,一个可作为规律的因果脉络,可这本书告诉我们,“思想史”不是“在历史时间中制作思想路程的导游图”,当书写者在其编撰之初将历史脉络化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了思想史的原生状态。真实的历史不是连续的、线性的,所谓的“历史的原因”常常是后来的、选择的、理性的解释,它们需要把很多“偶然的”事情“淘汰”出去才能成立或凸显。跟着这本书的思想钩沉,打捞那些被淘汰的“偶然”,重新“去熟悉化”,了解“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就是一个看见复杂传统的思想历程。好书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让头脑变得复杂起来。
  复杂是什么?就是跳出粗糙而简单的是非,看到事物内在的多元、矛盾、张力、褶皱、弯曲和肌理。将问题置于某种“冲突的语境”中去思考,才能看到问题的复杂性。我们经常听到“问题意识”这个词,实际上,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敏锐地意识到某个问题中所包含的复杂性”的问题直觉。它须具备这些特性:这类“问题”没有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这类“问题”的内部必然充满了张力;这类“问题”没有终结,对这类“问题”的释放,将意味着迎接更深层次问题的到来。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问题越来越多”,虽然未必存在一个答案,但能在思辨中把你的思考推向新的思想层次。
  “判断不能那么丝滑,只有放到张力场中才能呈现它的复杂性”。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矛盾冲突的“张力场”,它在不断的“那么问题又来了”的追问中,将思考推向深刻。
  (摘编自曹林《读书要读到复杂性》,《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从思想史的叙述形式上说,也许是因为天才思想的缺席,使习惯于过去按照思想家来分配章节的撰述者觉得无从措手,于是使思想史不得不出现“空白”:从思想史的叙述观念上说,也许是因为进化论的乐观主义使思想史家相信,这只不过是可以省略的时段,他们的责任是把思想史写成一个不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总结中心思想和找关键结论的阅读方式是一种肤浅的读书习惯,找到的结论往往也是简单的,不利于形成深刻的思想。
  B. 复杂性的“问题”具有尚无明确答案、内部充满张力、难以被答案终结等特点,这些“问题”能使思考往纵深处推进。
  C. 某些时代缺少天才的思想家,而历史学家习惯按照思想家编排的范式进行思想史的书写,于是他们就直接选择了跳过。
  D. 历史常常在“变异”与“绵延”之间来回摇摆,这让思想的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给我们书写思想史带来了一些困难。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把问题置于某种“冲突的语境”中去思考,才能跳出粗糙而简单的是非判断,最终达成问题的彻底解决。
  B. 材料二认为思想史的写作者如果只是按照一种既定的习惯认知进行思想史的书写,将不利于呈现思想史的真实面貌。
  C. 材料二中提到每个时代都有保守和变革两种思想倾向,并会或强或弱地左右这个时代的思想走向,这是历史的常态。
  D. 两则材料均谈及认知的“复杂性”,读书要意识到得出结论过程的复杂性,书写思想史要意识到思想史发展的复杂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划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集权统治,打击不同政见,奉行实用主义,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
  B. 唐代思想从隋代直接跳至中唐,存在两百年的空白,思想史的发展停滞不前,思想的开创性不足。
  C. 反映明末剧变的历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英文版书名翻译是“1587年,一个没有重要意义的年头”。
  D.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改名为《新青年》。
  4. 结合材料一内容,对于“判断不能那么丝滑,只有放到张力场中才能呈现它的复杂性”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阅读后得出结论是一件复杂且困难的事情。
  B. 实际的阅读过程可能会对“已知的已知”形成某种挑战。
  C. 值得阅读的好书应该具各相当的矛盾冲突。
  D. 通过阅读对某些复杂问题形成判断,也是阅读的应有之义。
  5. 材料二在谈论“思想史写作”时,隐含着三个不断“将思考推向深刻”的问题。据材料二内容,概括推动作者深刻思考“思想史写作”的三个具体问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让思想的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错误,原为为“在‘变异’与‘绵延’‘凸显’与‘蛰伏’之间,思想始终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没有停滞的状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发芽
  红柯
  老人一直望着外边的树,整个夏天他都这样看树。夏天悄悄逝去,秋天间了进来,树叶一下子变黄了。
  两个中年人走进院子,一个是老人的儿子,一个是连里的木匠。他们从东边空房子里抬出又宽又厚的干木板。全是白松木,一条一条摆开,院子里亮晃晃。
  女孩问老人:“这是干什么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