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2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世界文化的同化、融合、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人们在接触另一种文化时往往如此。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因此,我们既不能要求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地道”地理解中国文化,也不能要求中国人像外国人一样理解外国文化,更不能把一切误读都斥之为“不懂”“歪曲”“要不得”,其实,误读往往在文化发展中起很好的推动作用。如茅盾解读尼采的权力意志“唯其人类是有这‘向权力的意志’,所以不愿做奴隶来苟活,要不怕强权去奋斗。要求解放,要求自决都是从这里出发。倘然只是求生,则猪和狗的生活一样也是求生的生活”,这样的解读显然一方面丰富了主体文化,另一方面又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扩展了客体文化的应用范围和解读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误读都会产生积极作用,有时候,误读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悲剧性后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先生曾到欧洲游学,亲自体察了西方的文化现状。回来后写了一本《欧游心影录》,认为西方濒临精神危机,几乎已是朝不保夕,因此大声疾呼,要以中国的“精神文明”去拯救西方的“物质疲惫”。结果并未拯救别人,倒是国内崇奉国粹、热心复古的浪潮大大盛行起来,延缓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全球信息社会的来临,各种文化体系的接触日益频繁;由于西方发达世界进入后工业社会,在精神方面的自省,并急于寻找文化参照系以寻求新路和反观自身;也由于东方社会的急速发展,逐渐摆脱过去的边缘从属地位,急于更新自己的思想文化,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发现自己,东西文化都将在二十一世纪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材料二:
  汤用彤先生曾历数了外来思想的输入往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因为看见表面的相同而调和”“因为看见不同而冲突”“因再发现真实的相合而调和”。
  应该强调的是,古代中华文明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明,内容丰富,理念、体制与运行机制皆甚为完备,因而具有很强的相对稳定性,其核心部分更是稳定到带有某种保守或顽固的性质。因此,当外来文化系统,特别是异质宗教传入的时候,很容易彼此发生碰撞。古代历史上两次流入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实,中国文化应保留自身的独特性与魅力,而非追求世界文化的同化、融合。
  B.在接触外来文化时,原有的“视域”决定了如何选择、切割、认知和解释,误读是不可避免的。
  C.文化作伪能变幻本文化色彩,有利于向对方渗透、传播,但也往往会麻痹自己,使本文化产生异变。
  D.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达,具有很强的相对稳定性,因此面对外来文化传入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冲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交流的问题,但两者论述的重心不一样。
  B.文化误读有时候既能丰富主体文化,也能扩展客体文化的应用范围和解读方式。
  C.文化作伪和文化误读都是文化交流中发生在文化引进的一方的常见现象。
  D.西方启蒙运动先驱们借来中华文化的目的是抨击欧洲中世纪的专制,愚昧与黑暗。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最先栽培水稻、大豆等作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亚洲的其他地方乃至欧洲等地,同时也分享了来自其他国家的知识和技术。
  B.在中国,龙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西方人却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怪物。
  C.庞德将“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翻译为“smoke-flowers”(冒烟的花),把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迷人春景渲染得更加浓郁。
  D.《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一文中提道,迈森制造的仿中国陶瓷,上面著名的洋葱图案是对中国桃子原图的歪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分)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应如何面对文化碰撞过程中的作伪和误读两种现象。(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默契(节选)  林斤澜
  韩姐、小孙、大聪,是店里百货组的售货员。她们三个人中间,如果细细看起来,有一种十分动人的东西。好比这一天,是轮着韩姐出车下乡的日子,可是有个生产队来了电话,她得去专门解决“水车牙轮”呀。韩姐还没挂电话呢,小孙已经去栓点车上百货,准备替班出车了。小孙还在车跟前站着呢,大聪已经来到柜台,操持着开店了。她们中间,还没有来得及商量研究。就是来得及,好像也用不着什么解释说明等。听说那赛球的运动场上,一号一起跑,二号就知道悄悄地插到哪个方向去接应,三号立刻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