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020字。
河池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来,人工智能(AI)续写经典小说,其情节曲折却又颇有创意,在一些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引发热议。一时间,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再次成为讨论话题。
这种担忧并非文学创作领域所独有。在新闻业中,新闻算法程序或所谓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早已实现广泛应用。这些程序除了能撰写和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能基于用户的新闻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对后续新闻主题进行智能化筛选和推送,让新闻信息分发更加准确有效。自动新闻写作软件“叙事科学”(Narrative Science)的开发者甚至认为,未来此类人工智能软件还将逐渐转移到“新闻产业链的上端”——解释性新闻。同样,在剧本写作、电影剪辑、音乐创作、艺术设计等超越纯粹重复劳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人工智能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成为和人平起平坐的意识主体,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的场景基本上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生产出来的诗歌或新闻等文本产品,与人类生产出来的类似作品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或文化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
尽管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甚至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但人工智能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身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反应。它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对“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解释,从而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而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人类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为何,而且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阐释,将其与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无穷的意义阐释的可能性,并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此前的意义体系进行修正,从而产生特定的观念谱系和文化史。而这些都是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程序无法做到的。
尽管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快速发展,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突破性的进步,但人工智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类似人类思维过程的“意识”尚无可能。这种缺陷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始终停留在不断完善对信息和象征形式进行分析和控制的层次,而无法发展出独立思考的“心灵”,也就不可能具备人类主体基于大脑神经思维过程和以身心合一性为基础的主体意识所形成的意义建构能力、文化创造性和道德感。
(摘编自黄典林《AI续写名著成爆款,我们该为此忧虑吗》,有删改)
材料二:
艺术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融合、交叉、难以分类的趋势,新艺术形态顺势而生。回望人类艺术谱系的发展,留下了一长串艺术随技术发展而演变的足迹,艺术因工具变迁更加精彩。每一种新艺术形式的诞生,每一次艺术的重要变革,都离不开新科技文明的推动。
艺术创造者的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的刺激不断拓展,新要素的灌注往往也给艺术受众带来崭新的艺术审美体验。画家陈丹青说:“艺术跟着工具走……一切取决于那件工具发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续写经典小说,引发了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的担忧,这种担忧也同样存在于其他领域。
B.新闻写作机器人已在撰写和发布新闻资讯、智能化筛选和推送、撰写解释性新闻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C.人工智能未能形成类似人类的“意识”使其不可能具备人类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建构能力、文化创造性和道德感。
D.宋代画作《清明上河图》借助技术工具和艺术新场景突破物理空间局限,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超越纯粹重复劳动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
B.人工智能的内在局限性决定了其与人脑有质的差别,它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的场景基本不会在现实中出现。
C.在人类艺术谱系的发展中,艺术随技术发展而演变,因工具变迁而更精彩,新科技文明决定了新艺术形式的诞生和艺术的变革方向。
D.科技变革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受众的艺术审美心理,导致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不断调整更新,艺术理念和美学选择不断得到丰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就有可能制造出像人类一样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具备自我意识的机器。
B.尽管人工智能可能在将来出现突破性进步,但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思想性、创造性上仍无法与人类类似作品相媲美。
C.科技要素的刺激对艺术创造者的艺术生产活动和艺术受众的艺术审美活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D.借助数字技术“动”起来走进大众视野的敦煌壁画比博物馆中静态展示的壁画更有艺术价值。
4.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运用前沿技术把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让观众与画家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营造出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学意境。
B.《邓丽君•传奇》演唱会采用全息影像技术,让已故歌手邓丽君带着满满的年代感与回忆重“登”舞台,给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超沉浸式”体验。
C.微软人工智能少女“小冰”既可写诗唱歌,又会设计绘画,还是拥有亿万粉丝的节目主持人,人们担忧人工智能未来会成为人类职业的替代者。
D.2009年全球首部将IMAX和3D技术结合的电影《阿凡达》成功上映,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电影的认知,为科幻题材电影的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
5.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诗云》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能力毁灭恒星的外星文明,却在被他们视为“虫子”的地球生物面前遭到挑战,他们发现人类所拥有的“诗艺”远在技术的控制范围之外。为了写出超越李白的诗歌,外星文明运用量子计算机作诗软件,穷尽了所有可能的字词组合,最终“借助伟大的技术,写出了诗词的巅峰之作”。但他们却最终选择了认输,因为他们发现作诗软件并不具备鉴赏能力,“不可能把它们从诗云中检索出来”,找到一首“真正的诗”。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诗云》中“外星文明写诗”的故事对我们看待人工智能参与艺术创作有何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为奴隶的母亲(节选)
柔石
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和牛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然而境况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竟使他变做一个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在穷的结果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脸孔黄的和小铜鼓一样,连眼白也黄了。别人说他是黄胆病,孩子们也就叫他“黄胖”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