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800字。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此处的“立象”指设立八种卦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具有“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超象表达意义。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在艺术作品中,主体通过意象建构的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意象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如齐白石运用墨的黑和纸张的白两种视觉元素绘制出鱼虾在水中自由游走的境界。意境是审美主体在心中所生成的,尤其体现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
意境是奠定在意象浑融的基础上的,是意象的境界。如果说意象尚可分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和“象”原是哲学领域中两个独立的概念,《文心雕龙》首次将其引入文学理论中。
B.“象”在《周易•系辞》中指八种卦象,而作为文艺理论的“意象”之“象”则是指具体的形象。
C.创作者通过营构“意象”使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获得审美感受。
D.在词语结构上,“意象”与“意境”是相同的,但“意境”却不能和“意象”一样拆分来理解。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解读意象有赖于欣赏者的还原能力和再创造能力,这会导致不同人对同一意象的理解有所偏差。
B.在文艺创作中,创作者把“意”赋予“象”,其中“意”与“象”的联系是随机多变的,并没有规律可循。
C.意象及其背景的整合是否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取决于创作者能否将诸多意象有机组合起来。
D.意境的生成并不随着文艺作品的产生而完成,必须在审美主体对作品意象进行欣赏理解时实现。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二段从文艺创作和欣赏两个角度阐述意象所起的中介、桥梁作用,论证全面。
B.材料二以王维《辛夷坞》为例,说明了审美主体通过意象感知意境的过程,论证有理有据。.
C.材料三分点论述意境给人以强烈艺术美感的原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D.材料三第四段就“为什么意境具有含蓄的特点”以及“如何做到含蓄”两个问题作了阐述。
4.下列选项中,最能作为材料三画线段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选用了“楼船”“铁马”等战争意象,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
B.“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作者运用语言技巧,通过“闹”字表现春日生机盎然和自己的愉悦心情。
C.“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两句诗表现了诗人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
D.《孔雀东南飞》描写刘兰芝将走之时全身上下的装束,含蓄地表现出她被逐时心中的愤恨和无声的抗议。
5.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谈谈柳永《望海潮》的艺术之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旗魂
薛培政
“哎,老伙计们呐——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靥,静谧的大山深处,回荡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
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前方那棵国槐树下走去。
阳光透过国槐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黄。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的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
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刘家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