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720字。

  湖南省多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本试题卷共11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如缺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否则后果自负。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构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前提,是在与西方诗学的比较中把握中国传统诗学的精髓,构筑民族性的新诗理论大厦。对自身进行辩证反思,接通现代诗学的中国血脉,从传统寻求创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美学使命。
  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在诗学形态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第一,中国传统诗学是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的,而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中国诗学与禅学从来相通,对此,中国古论有许多说法。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甲)诗禅相同也好,诗禅相似也好,都是在“悟”字上实现诗禅相通。(乙)
  “悟”是一种整体体验。所以,中国诗学不像西方诗学那样去将诗歌作分解的概念的剖析。(丙)中国诗学的“悟”,是不用公式和概念去破坏那无言的整体的诗美。它力求使诗保持为诗,让诗的魅力在“悟”中更加妙不可言,而不是相反。(丁)“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一种融合,是诗学家进入诗的内部化为诗本身。西方诗学更倾向科学,中国诗学更倾向艺术。科学的特点是客观性、逻辑性、精确性、规范性;而艺术的特点是主观性、直觉性、模糊性、情绪性。在东方人看来,领悟式的诗学更高妙。或者,假如说西方诗学是一种科学的话,那么中国诗学最多只是一种前科学或后科学。当然,就中国传统诗学的整体而言,其实是有一个含有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在内的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的,而且是把诗歌保存为诗的、既具有理论魅力又具有诗歌魅力的理论体系。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领悟性、整体性、简洁性的形态特征,同时又在系统性、理论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
  第二,中国传统诗学经常运用类概念,而西方诗学总是运用纯概念。由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出发,很自然的,中国诗学尽量避免公式与概念。即使在非进行理论概括不可的时候,它往往也背对完全抽象的纯概念,而是去寻觅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类概念。
  西方诗学家使用的纯概念具有精确性,然而,对诗学而言,精确也许就是不精确:用解剖刀将一只小白鼠肢解研究,这样的研究也许是精确的,可惜,被解剖者的生命却被解剖刀夺走了。类概念具有模糊性,对诗学而言,模糊也许就是精确,更接近诗美本身。西方诗学变圆为方,中国诗学以圆说圆,以方说方。莱辛一部《拉奥孔》,从拉奥孔的哀号出发,洋洋洒洒数十万字,从各个方面论述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诗学和中国禅学的很多特性是一直相通的,尤其体现在“悟”字上。
  B. 中国传统诗学就是在进行理论概括时,也往往使用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类概念。
  C. 中国传统诗学的文体形式可以是诗,也可以是书信,但基本范式却是一致的。
  D. 中国传统诗学实现了现代转型,借鉴了西方诗学方法论的《人间词话》即为证明。
  2.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构筑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新诗理论体系,从传统寻求创新是主要途径。
  B. 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相比,虽科学性欠缺很多,但艺术性却更明显。
  C. 这篇选文运用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呈现出西方诗学的特点。
  D. 这篇选文属于学术类文章,语言却灵活生动,颇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特色。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选文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
  B. 人们常说:“诗人有祖国,诗歌无国界。”
  C. 我们讲西洋,讲近代,也不知不觉中会远及中国,上溯古代。——钱钟书
  D. 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于宋。——李东阳
  4. 下面一段文字,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    )
  禅学的核心就是“悟”,即“无明”(禅学用来指“人们自身心智的造做”的术语)之雾散尽之后的一种心境,一种特殊体验。这种体验是无言的,静默的,“哑子吃蜜”“如人饮水”的。中国诗学的核心也在这个“悟”字上。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 结合全文,概括分析下面文字体现的清代诗学特点。
  清代《一瓢诗话》评杜甫:“作诗必先有诗之基,基即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浣花,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忧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由有胸怀以为基。如时雨一过,天娇百物,随地而兴,生意各别,无不具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中国传统诗学实现了现代转型”错,原文说的是“实现了这一诗学形式的现代转型”,而不是整体的中国传统诗学,此处属于张冠李戴。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诗学和中国禅学的很多特性是一直相通的,尤其体现在“悟”字上。
  B. 中国传统诗学就是在进行理论概括时,也往往使用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类概念。
  C. 中国传统诗学的文体形式可以是诗,也可以是书信,但基本范式却是一致的。
  D. 中国传统诗学实现了现代转型,借鉴了西方诗学方法论的《人间词话》即为证明。
  2.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构筑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新诗理论体系,从传统寻求创新是主要途径。
  B. 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相比,虽科学性欠缺很多,但艺术性却更明显。
  C. 这篇选文运用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呈现出西方诗学的特点。
  D. 这篇选文属于学术类文章,语言却灵活生动,颇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特色。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选文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
  B. 人们常说:“诗人有祖国,诗歌无国界。”
  C. 我们讲西洋,讲近代,也不知不觉中会远及中国,上溯古代。——钱钟书
  D. 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于宋。——李东阳
  4. 下面一段文字,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    )
  禅学的核心就是“悟”,即“无明”(禅学用来指“人们自身心智的造做”的术语)之雾散尽之后的一种心境,一种特殊体验。这种体验是无言的,静默的,“哑子吃蜜”“如人饮水”的。中国诗学的核心也在这个“悟”字上。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 结合全文,概括分析下面文字体现的清代诗学特点。
  清代《一瓢诗话》评杜甫:“作诗必先有诗之基,基即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浣花,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忧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由有胸怀以为基。如时雨一过,天娇百物,随地而兴,生意各别,无不具足。”
  【答案】1. D    2. A   
  3. D    4. B   
  5. ①清代诗学传承了中国传统诗学具有领悟性的特点(或者艺术性的特点),如“千古诗人推杜浣花”呈现出诗话作者的主观色彩;
  ②运用模糊 类概念,如“诗之基”解释为“人之胸襟”这样抽象的概念(用“如时雨一过,天娇百物”这样生动的诗歌一般的类概念来解说“有胸怀以为基”);
  ③清代诗学的逻辑性,明确性(理论性)有所体现,如出现“诗之基”这样的明确的理论概念,使用了先明确理论概念,再举例分析的演绎分析的方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中国传统诗学实现了现代转型”错,原文说的是“实现了这一诗学形式的现代转型”,而不是整体的中国传统诗学,此处属于张冠李戴。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