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210字。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4.4
  本练习共13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墨作为书写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以石墨、朱砂填色。汉代纸料发明后,出现了一种以漆烟和松煤制成的丸状墨,这是日后用墨的滥觞。
  唐代是文化交流最广泛的朝代之一。唐末奚超避乱至歙州,见此地多松且质优,新安江水质极佳,因此留在此地制墨。因墨的主产区为歙州,故得名“歙墨”。其后奚超之子改进捣烟、和胶的方法,制成了“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制墨工艺的改进,让书写更加流利,也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
  宋室南渡后,宋墨的制作技艺臻于成熟。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成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明代徽墨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徽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熊胆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使墨的质地达到新的水平。竞争使徽墨在工艺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造型设计能力和墨模的雕刻技术。徽墨呈现出艺术品的潜质,也带动了从事艺术的文化人士投身工艺品创作的潮流。清代徽墨的发展虽不及明代的规模,但陆续出现了曹素功、胡开文等制墨名家。这一时期徽墨出现了集锦种类的墨,墨雕题材也更加丰富。墨雕题材多取自山川、建筑、风光、典籍、典故、儒家、道家、佛家等,少则几锭为一套,多则几十锭为一套,徽墨成为多种文化元素的载体。
  作为传统工艺制品,徽墨因其装饰图案文化内容丰富,兼具实用与欣赏功能。
  徽学中的新安理学以“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精神成为徽州文化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社会伦理纲常、个人忠孝节义则是徽州人处世安身的精神支柱。徽墨与徽州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象征性和教育性,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对后世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说,“崇儒”文化意识是徽墨装饰选择刻画内容的动因所在。
  徽墨装饰在构图、布局上吸收了徽州新安画派的绘画表现手法。新安画派的画家借徽州地缘地貌为蓝本,强调师法自然。徽墨墨面装饰格调与新安画派画风比较接近。
  制墨行业以文人为主要消费者,从一定意义上决定徽墨图文装饰必然要迎合文人的喜好。明万历后,徽墨制造商更注重设计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以迎合上层文人的审美趣味。徽墨中对于文人喜好的传统植物文化艺术符号的运用源自儒家的“比德”传统。
  徽州重视教育的风气使徽州人具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徽俗习惯等能从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了解与研究。制墨者把自己的生活、人生愿望及情感与趣味当作艺术创作的源泉,在制墨过程中遵循自己的内心审美需要,自然把这些化为审美对象灌注到墨面装饰中,在徽墨制品中观照自己,从中获得十分亲切而美好的审美感受。
  (取材于项颂、宛俊勇的文章)
  材料二
  一直以来,我们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在感慨它们逐渐衰微甚至消逝。但这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看法。时代场景不同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传统文化精粹的生存空间,但非遗在现代并非全无“用武之地”。
  墨的发展其实与社会稳定有关。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追求提高,墨的市场就会扩大,徽墨自然无消失之虞。以前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墨大部分出口日本。日本人很重视汉文化,写毛笔字画毛笔画的人多,对墨的要求也高。而如今,墨的内销与出口比重基本持平,说明中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徽墨在明代蓬勃发展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新原料的应用                           B.新工艺的使用
  C.雕刻技术的进步                         D.文化人士的呼吁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符合徽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一项是(3分)
  A.使用锅炉、电炉来改善成品墨的品质
  B.要注重墨的用具属性,在使用中发挥徽墨的价值
  C.放置在博物馆,让少数人观赏
  D.开展“徽墨为书法增色”等活动,弘扬国粹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徽墨的历史与现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徽墨的发展经历了殷商石墨、汉代丸状墨、唐代歙墨三个阶段。
  B.唐代使用桐油烟,改进了制墨工艺,使墨色黑润,坚而有光,馨香浓郁。
  C.清代徽墨墨雕题材丰富,汇集了多种文化元素。
  D.徽墨在当代遇到了发展瓶颈,急需帮助老厂扩大发展规模。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徽墨中文化元素的价值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墨雕因其图案文化内容丰富,兼具实用和欣赏功能。                       
  B.徽墨装饰体现的文化精神,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C.制墨者在徽墨制品中关照自己,获得审美感受。
  D.大力发挥徽墨的文化工艺品价值,展现传统文化气息。
  5.材料三提到“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承不绝的原因。(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是以圣王贵德而务行之。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