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0330字。
太原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学业诊断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10:00——12:0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在“唐宋视野”里,诗歌发展的顶点是“盛唐”。严格来说,这“盛唐”很难成为真正的史学概念,它本来就是一个诗歌批评的术语,移用于史学,大抵指唐玄宗领导的开元、天宝时期。此时“科举-文官”体制尚未完善,朝廷成为宗室、外戚、宦官活跃的舞台。他们意图堵塞士人正常升进的通道,使大部分士人不能循正常途径满足自己的人生期待,“盛唐”也因此成为传奇性登峰造极的时代。“盛唐”的代表性诗人李白,正可看成传奇性的标志,他一身都是故事,一生都是传奇,他在一辈子怀才不遇中幻想着风云际会的奇遇,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李白诗最显著的特色。
李白的情况可能比较极端,但唐代的科举之路确实过于狭窄,能走通这条路的士人不多,所以传奇性经历被这个时代所崇尚。到了北宋以后,科举的录取人数年均超过了百人,大部分诗文作者都有了通过科举出仕的文官身份,他们的人生道路,随着“学校-科举-文官”制度的成熟而显得常规化。这情形看来也有利有弊:一方面我们感到宋代是最优待文人的一个朝代,另一方面宋代文人自己就慨叹“诗穷而后工”,日子太好过了,就写不出好诗。常规化生活状态下写作的诗歌,所谓“日常化”倾向,几乎是迎面而来的。
“日常化”也就意味着“传奇性”的消失,那对于宋代诗人来说,在越来越常规化的人生道路上,在不得不倾向“日常化”的诗歌吟咏中,如何能够超越平庸?这个问题对现代人也有效,可以说,宋代诗人已经开始跟现代人一样面对这个问题。有时候,他们写常见的意思,也要追求新颖的表达效果,如惠洪《冷斋夜话》举例说:
造语之工,至于荆公、东坡、山谷,尽古今之变。荆公曰:“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东坡《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山谷曰:“此皆谓之句中眼。”
王安石和苏轼的这些诗句,确实都有很精彩的构思:不说月光皎洁、岭云浓重,而说月光把夜空变成了白昼,岭云把暝色分给了黄昏;夜里赏花需要燃烛,却说燃烛是因为怕花睡去。黄庭坚借用禅宗的说法,把这种构思称为“句中眼”,犹如我们常说的“独具只眼”,常见的意思也因此被写出了新颖的效果。
不过这是少数。从更大范围来说,宋人超越平庸的努力,往往体现为对价值的寻求,这得益于同时代文化的其他门类的发展。比如,“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责任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哲理性、“无一字无来处”的学问化倾向,等等,都能帮助宋代诗人从平庸的日常中自拔,但那也需要诗人密切关注政治、思想、学术等诸多方面的进展。许多诗人在体现出“日常化”倾向的同时,怀抱另一种价值追求,比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论陆游诗,就概括出两个方面,一是对浙东乡村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二媞始终不渝的收复中原之志,并认为后者是陆游诗更被肯定的价值。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作者和作品,是决不平庸的。
(摘编自朱刚《传奇性与日常化——“唐宋”视野下的宋代文学》)
材料二:即使处在人生的低谷,盛唐诗人也觉得“大道如青天”,他们可以投奔幕府,可以隐居山林,可以从军边塞,也可以干谒求官;而宋代统治者将军事、财政、言路、科举等所有资源集中于朝廷,宋代士人只能过科举这条独木桥。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宋代诗人谁敢这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提出,像现代人一样,宋代诗人也面临创作如何超越平庸化的问题,他们积极寻求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B.材料一认为,只有密切关注政治、思想、学术等诸多方面的进展,面临创作“日常化”困境的宋朝诗人才能找到突破的途径。
C.材料二认为,相较于唐代诗人来说,宋代诗人只有科举这一途径通向仕途,这使得他们行为谨慎收敛,因此宋诗难以超越唐诗。
D.两则材料均涉及到了宋代诗词,材料一侧重谈宋代诗人的努力突破,材料二侧重谈宋代诗人在诗词中表现出的使命感。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这可能得益于时代赋予他的传奇的人生际遇。
B.对唐宋的诗人来说,唐代的科举之路远不及宋代成熟和通达,因而政治责任感多见于宋诗。
C.宋代诗词在寻常题材中追求新颖的表达效果,作者对其在写作上的创造性给予了肯定。
D.“晴窗细乳戏分茶”和“中原北望气如山”都是陆游的诗句,钱钟书更肯定后者的价值。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开篇着意对“盛唐”这一概念进行澄清和界定,体现出作者立论的严谨性。
B.材料一立足唐宋视野,重点论述了唐诗和宋诗因时代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特点。
C.材料二通过举例,论述了宋代诗人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又流露出消极的情绪。
D.两则材料都将读者熟悉的唐宋诗人作为论据,且多处引用原诗,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4.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分析宋代诗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如何“超越平庸”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女学生与家教
止水
旧历正月的天气,已是十点钟,书房的电灯还未打开,门口下了棉门帘,窗户遮了绸幔子,自然更是墨黑。唯有当中一个洋火炉,生着满炉的火,从火门缝里透出微微的光,好像一个人在那里,睁着闪闪的眼睛,盼一个破寂寞的人来。
傅氏正在卧房守着薇卿读古文,大门外车铃一阵响,“老爷回来了。”丫头贞儿报道。一手打起帘子,进来的就是主人南伯载。薇卿起身叫声“爹爹”,伯载点点头,且不脱外套,向傅氏道:“团拜散了,贺季英硬要到他家吃白鱼。几个爱起哄的,玩闹起来,乱七八糟一大堆,还有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