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970字,答案扫描。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
  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 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省略掉这些字因此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 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 古典诗歌的语言离开散文越来越远,这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
  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给我们以丰富的启发。但启发既不是止境,更不是胶柱鼓瑟。一切烦琐的技巧上形式上的讲求,都往往只会把诗歌引入歧途。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材料二:
  光明智库:谈到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网友们最集中的主张有两种:一是跳出“曲高和寡”的小圈子,真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百姓生活;二是坚持与时代同步。对此,您怎么看?
  葛晓音: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小说和戏剧的组成要素相比,诗歌只有语言,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
  B.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即使在写作时没有分行,也有利于摆脱散文的逻辑性和连续性。
  C.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
  D.白居易的创作实践证明,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的诗歌语言发展到可以完全不用“之”字的程度,可见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
  B.对古典诗歌的创造性借鉴有助于促进新诗的成熟和发展,新诗作者不能不加消化就使用古典诗歌现成的语言。
  C.古典诗词凝结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
  D.《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诸多节目,有助于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诗歌语言的飞跃性”的一项是(3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但此时南山倏然映入眼帘,不期然地面对面,如同初次相会,因而别有天地。
  B.“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数峰青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终声寂时,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山色更加苍翠迷人。
  C.“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山水本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两句不能分开理解,“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帖花黄”也要“当窗”,表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兴奋之情。
  4.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将诗歌与小说、戏剧对比,指出诗歌能够让我们借鉴的只有诗的语言,将语言与音乐、绘画进行对比,论证语言不能直接被感受。
  B.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以杜甫的诗句为例来论证语言的艺术性;以唐诗可以不用“之”字、新诗中“的”字不能完全不用为例,来论证古典诗词语言的成熟性。
  C.材料一最后一段“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把艺术的修养比作人体的营养,运用了比喻论证。
  D.材料一最后一段还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用人体消化营养来类比诗人借鉴古典诗歌的语言,论证要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语言。
  5.中华诗词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