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48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学术的角度说,艺术史研究方法有“向内”和“向外”之分:所谓“向内”,指艺术史研究更侧重“艺术”,即关注艺术作品可见的本体,致力于分析视觉文本、笔墨语言、风格形式等,这是传统书画鉴赏、文物修复、分期断代的主要方法;所谓“向外”,指艺术史研究更侧重“历史”,即挖掘艺术现象背后不可见的生产机制,致力于剖析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政治意涵等。
那么,艺术史研究究竟应该“向内”回归本体,还是应该“向外”继续扩展?我认为,艺术史研究需要一种“向外”的有效跨界。跨界不仅是艺术史作为人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这一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走向的大势所趋。当下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跨界,而是如何避免短期功利主义的无效跨界,实现长期互惠互利的有效跨界,进而实现艺术史与更多样学科、更多元文化、更多媒介资源的共创共生。
实际上,“向外”跨界与“向内”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两种方法并不是对立的。“向内”的所谓不跨界,在实质上往往以某种对本真性的坚守构筑了有效跨界的基石,正如有效的“守旧”可能比无效的“创新”更有助于实现真正跨界。与古为新,本就是从时空跨界中汲取传统文化资源,天然就是推进跨界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向内”也可以是实现“向外”的一种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我在这里说的跨界是指有效跨界,是针对虚假的、形式主义的、为新而新的无效跨界而言的。
无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在学科建设中,要么将艺术现象和历史事实简单嫁接,要么视艺术作品为已知历史叙事的可有可无的点缀,要么以模式化的研究方法肢解艺术的魅力,既对探究艺术和历史新知无所助益,也不利于研发适配于艺术史学科的有效方法论。无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往往以跨界为目的和终点,对自身和其他学科、文化、媒介研究均无实质贡献。
有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则将跨界作为方法和起点,跨界的意义不在破界和出界本身,而在以具有能动性的跨越行为抵达更宏阔的视野。有效跨界艺术史研究的目的和终点,恰恰在于更好地认知与解决本学科根本性的艺术本体问题——在跨学科意义上,博采众长以解决其他学科不以为意的艺术问题;在跨文化层面上,求同存异式发掘相较其他文化资源的优秀本土艺术价值;在跨媒介研究方面,以深入媒介特质和引入非传统媒介的方式拓展新时代艺术的定义和边界。因此,相比“向内”回归的艺术史研究,有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不仅关注艺术本体问题,更坚持探索艺术本可能、还可以是什么。
(摘编自董丽慧《艺术史研究需要有效跨界》)
材料二:
艺术史研究一定要紧扣“艺术”本体。不管在方法和理论上怎样跨界,艺术史研究者一定要有能力对艺术作品的高下水准做出基本的判断,艺术研究的一些独特之处往往就蕴藏在对作品的专业解释之中。
其实,艺术史研究并非缺乏本体研究的传统,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传统就是如此。如张彦远、张怀瓘、孙过庭这些艺术史家,往往都对艺术作品有敏锐的感受,他们都精于鉴赏收藏,许多人本身还擅长书画创作,因而才写就书画史传或品评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史是一门新兴人文学科,“跨界”是其基本特点,即侧重于对艺术本体的视觉文本、笔墨语言、风格形式等的研究。 B.有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要以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为主,以具有能动性的跨越行为抵达更宏阔的视野。 C.我国艺术史的研究一直有本体研究的传统,只有坚持对艺术作品本体的研究才能确保艺术史研究能保持独立品性。 D.20世纪文学理论研究的关注点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上半叶以“内部研究”为主,后半叶转向了“外部研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注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政治意涵等的艺术研究是无效的艺术跨界。 B.艺术史的跨界可以是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的,是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C.材料二中加点的“或许”“基本”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论述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D.材料二认为艺术史研究领域还没有做好跨界准备,艺术界的内部研究不能盲目跟风。 3.下列说法中,属于艺术史“向内”研究的一项是(3分) A.敦煌的壁画、彩塑是由泥土、草料、木料、矿物颜料、动物胶制作出来的,非常脆弱,总有 一天会消失,我们的保护就是要和时间赛跑。 B.21世纪以来,宋词研究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视野上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集中在词调、词律、题材、意象等方面的研究。 C.元曲里的大多数题材是知识分子的叹世和归隐,研究者分析了元代的社会背景,认为这是由元代社会极其混乱黑暗、社会不公的现实导致的。 D.琉璃盏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研究,我们能了解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4.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阐述“向内”“向外”内涵后,提出了艺术史研究需要一种“向外”的有效跨界的 观点。 B.材料一在分析无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时,先列举了无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的具体表现,然后指明其危害。 C.材料二列举张彦远、张怀瓘、孙过庭等艺术史家的例子,论证中国艺术史研究有艺术本体研究的传统。 D.材料二将文学理论研究与艺术史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了艺术史“向外”研究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 5.材料一主张“向外”,材料二主张“向内”,看似矛盾,实则也有共识,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两者的“共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二十四片犁铧
周涛
①拖拉机牵引着的二十四片犁铧宛如一组编钟,远远行进的时候看上去却像一只多脚的黑蜈蚣。它来到了草地上,它的任务是把游牧者世世代代牧放畜群的草原犁为田亩,耕耘播种上铺到天边的麦子。
拖拉机以坦克那样沉重、不容商量的样子行进着,它的履带的钢齿碾过覆盖了绿草鲜花的草原,这是一次可怕的耕耘和播种,它所含有的性质里隐藏着不易被人意识到的恐怖的破坏力。它比烧杀抢掠更阴险蛮横,然而它完全不像烧杀抢掠那么容易判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