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92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今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形成都邑性遗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形成其他中心性遗址。距今5100年至4300年前,一些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口”。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口”。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形容词,万国形容国之多。相传大禹在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夏朝,尽管国的数量仍不可能达到万,但肯定比大禹时代有所增加。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对因灾祸而亡的小国不再兴灭继绝,而是直接吞并。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还有一千多个,到了战国时已经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面积的土地、更强的实力。“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中国还被称为“赤县神州”或“神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他的首都咸阳当然稳居中国的地位,而六国的首都和疆域都成了他的统治范围,各自的“中国”概念也得以延续,所以整个秦始皇的统治区都成了中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琅玡台刻石中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这一广阔的疆域都成了中国。
  (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
  材料二:
  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崛起了,可是,崛起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除了国力变强之外,也有外与内两方面的问题。从外部来说,当中国崛起,中国跟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国际秩序,就会发生一定冲突。蛋糕要重新分配吗?利益要重新调整吗?打个比方,好像一个很挤的车厢,车厢上只能容五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中原地区持续崛起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
  B. 盘庚迁殷这一史实说明,盘庚之前商朝的都城可能有过多次迁移变化。
  C. 战国时周天子的国都还不如“战国七雄”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大。
  D. 当下我们讨论“何为中国”这个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崛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前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出现早期国家,标志着该地区进入了文明阶段。
  B. 从夏朝到战国时代,国的数量总体呈递减趋势,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C.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统治的国家视作中国。
  D. 国家发展导致出现诸多不平衡问题,没有内部认同,很难建立稳定秩序。
  3. 下列选项中,“中国”一词不具有国家层面意义的一项是(   )
  A. 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史记•天官书》)
  B.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史记•齐太公世家》)
  C.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上》)
  D. (齐宣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公孙丑下》)
  4.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谭其骧《西周时期全图》(局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的“万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地带。
  B. 成周的都城洛和鲁国曲阜、晋国曲沃、楚国丹阳等处于同一地位。
  C. 宗周都城镐可以称为“中国”,而其他诸侯国的都城则不能
  D. 周成王营建的新都洛,更符合“余其宅兹中国”中“中国”的本意。
  5. 据考证,何尊铭文中“余其宅兹中国”是目前最早的关于“中国”的表述,请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朝以前关于“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演变情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如‘战国七雄’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大”错误,原文为“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只是不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个饽饽①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