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300字。
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以“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高度概括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的“连续性”正是中华文明的首要特征。
②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考古学家张光直在比较中西文明的早期形态时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态叫作‘连续性’,西方的叫作‘破裂性’的形态。”以夏商周三代为代表的上古文明虽然也有王朝的频繁更替,但在总体上则表现出在批判中继承、在否定中发展的文化倾向,这不同于西方经常性的断裂、打碎、重建的特征。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孔子这里,周代文化灿烂辉煌并不是与前代全然断裂的结果,而是从夏商两代借鉴继承而来,后代文明并不是对前代文明的直接颠覆和彻底否定。以社树的祭祀为例,《论语》有“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战栗”的记载,三代祭祀的树木有所变化,但是祭拜社树的礼乐风俗是不变的、持续的。
③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是紧密联系的。“连续”不是故步自封,不是因循守旧的一味守成,而是在复杂历史条件下的与时偕行,时时更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为文化的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断强化文明的创新精神,惟其如此,才能保持文明的连续性、进步性。相反,那种自我陶醉的高度自恋的文化心态,必然失去创新的活力,迟早会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被淘汰。文明连续性的另一个意义是文明的包容,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承认、相互融合,而不是异质文明之间的简单对抗,甚至暴力冲突。在与不同文明相遇的历史背景中,中华文明始终表现出高度的包容精神与和平心态,既有海纳百川、美美与共的外在气度,又有稳定内敛、友善和睦的内在气质。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熔铸一炉,这是中华文化统一性的基础条件,也是中华文化连续性和统一性的根本原因。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不是简单的线性历史链条,而是思想性、精神性的多样统一,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具有时空融合的鲜明特色。
④文学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表现。中国文学的连续性表现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两个基本方面。第一,从《诗经》《左传》《庄子》《史记》《红楼梦》等文学经典,到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伟大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着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格风范和审美精神。第二,以《乐记》《文心雕龙》《原诗》《人间词话》等为代表的古典文艺理论著作,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和思想追求,形成了文艺上具有中国风格的独特理论话语和艺术主张。
⑤一切批评都应当是从传统出发的,即使是突破传统,也应从了解传统开始。“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基本主张,这一基本理论主张决定了中国文学基本精神的延续。所谓“宗经”就是坚守传统,坚持守正。刘勰《文心雕龙》专设《征圣》《宗经》二章,强调的就是文学从传统出发的守正原则。尽管《文心雕龙》的宗经立场,是由经学与经典引发的,而其本质上,还是对文学上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的宗法与坚持。
⑥新时代的文学批评应当从中国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历史传统出发,在百年未有之变革的历史语境中实现中国文学精神的延续。首先,从文学传统出发,意味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新时代的中国式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建设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首要特征。
B.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呈现出与西方早期文明的“破裂性”形态迥然不同的“连续性”特点。
C.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著作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和思想追求,是中国文学创新性的基本方面之一。
D.文学批评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位立场,就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与精神等成为文学理论话语的根脉和底气。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即使面临如夏商周般的王朝更替,总体上也表现出在批判中继承、在否定中发展的文化倾向,这是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没有中断的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B.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创新性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连续性体现为在文化方面的守正与尊古,创新性指在复杂历史条件下与时偕行,时时更新。
C.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秉持的坚守传统、坚持守正的“宗经”理论的基本主张,决定了中国文学基本精神的延续。
D.“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主张,也是世俗世界对人的尊重和人性温度的体现;文学上的“以人为本”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⑤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当下,网络文学批评再现了古代文学批评的风貌,表现为整体思维下的意象化的批评语言。
B.评论陶渊明优美的田园诗时,需要关注陶渊明体现在对僮仆“亦人之子也”的人格尊重等。
C.文学评论应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真实地分析、反映、投射文学作品,保持严正锐利的风骨。
D.文学批评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第⑥段“新时代的文学批评应当从中国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历史传统出发,在百年未有之变革的历史语境中实现中国文学精神的延续”的阐述角度的一项是(3分)( )
A.从文学传统出发,就是坚持以儒家和道家经典作为创作源泉。
B.从文学传统出发,意味着要坚守中华文化的本位立场。
C.从文学传统出发,就是坚守文学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精神。
D.从文学传统出发,意味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5.文章第③段是如何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这一首要特征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当你一无所有
庞滟
落日像一枚熟透的橙子摇曳着要落地。一辆白色厢式货车在光芒中放慢速度,探出一个板寸头的面孔问:“是在等我和家电吗?”
我点头。
车拐到单元楼门口,男子拎着一寸多宽的布板带,打开车后门,挪出一个大纸箱,扎了一个马步,气运丹田背起滚筒洗衣机,稳了稳身子,步子踏实地开始爬楼梯。
小区的电梯坏了。看着大小九样家电,大伏天的他一个人要背到八楼,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不过,他裸露的胳膊和腿上鼓鼓的腱子肉,让我少了一些担心。
我跟在他后面解释:“挺抱歉的,中午你打电话那会儿我正参加一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