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0920字。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5月学情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2024.05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先秦”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正是它的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汉文化思想来由应追溯到先秦孔学。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孔子答宰我“三年之丧”,把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朗。三年丧制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把礼仪制度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与“礼”一样,“乐”也被重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使它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解放出来。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是(一)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二)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便达到了最高峰。《乐记》一书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它把音乐以及各种艺术与官能和情感紧相联系,清楚指明了艺术—审美不同于理知制度等外在规范的内在情感特性,但这种情感感染和陶冶又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紧相关联的,“其善民心,其移风易俗易”。
  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从“阴阳”(以及后代的有无、形神、虚实等)、“和同”到气势、韵味,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所有这些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都无不可以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时期,理性主义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其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
  B.孔子及其后继者孟、荀运用理性主义对古代原始文化——“礼乐”进行重新解释,最终完成了对儒学的构建。
  C.儒家把传统礼制建立在日常生活和伦常感情之上,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解释,让礼制的强制性转变为人的自觉要求。
  D.先秦各派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且影响更深远的是道家,它与儒家一起塑造着中国人的艺术理想、审美兴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理性主义解释中,“乐”拥有不同于理知制度的内在情感特性,又与“礼”一样与日常现实生活紧密关联。
  B.中国能够自古便形成高度世俗化社会,与先秦理性主义对人的情感、观念、仪式的引导和消溶有一定的关联。
  C.先秦理性精神对中国古典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表现出强调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与现实人生的和谐满足等艺术特征。
  D.道家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强有力地冲击和瓦解了儒家的功利框架,从而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作为第4段中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音声之作,其犹臭(xiù)味在于天地之间。——嵇康
  B.音符是心灵的涟漪,情感在旋律中流淌。——伦纳德•迈耶
  C.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汉书•董仲舒传》
  D.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刑弛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阮籍
  4.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指出,儒家艺术精神其实是“为人生的艺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艺术观的理解和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老街吃家
  刘建超
  老街人爱把食客分为三种。
  一种为吃货。吃货是最招饭铺里待见的那群人,要想生意兴隆,就要有成群结队的吃货。吃货只管饭菜顺口,呼呼啦啦尽往嘴里扒拉食物,撑得是肚圆胃胀,打着饱嗝方才舒服。   
  再一种称为吃客。吃客是店里的老主顾,熟悉大厨的手艺,而大厨也知吃客口咸口淡,调剂得吃客味蕾全开。据传有位吃客跟着大厨吃了十几年炒面,大厨换了七八个主家,走了半个古城,吃客一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