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65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两大主要因素决定了你什么时候想睡觉,什么时候想醒来。第一个因素,是你大脑深处的24小时生物钟发射出的信号。生物钟会制造出循环的昼夜节律,让你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会制造出“睡眠压力”。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你白天的清醒和专注程度,晚上感到疲倦并准备上床睡觉的时间,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会睡得多好。
  对于白天活动的昼行性物种(比如人类)来说,昼夜节律会在白天激活大脑和身体的许多机制,使你保持清醒和警觉。这些过程会在夜间逐渐变得低缓,从而消除产生警觉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类显示出一种固定的24小时作息模式,每个人各自的高峰和低谷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在白天很早的时候就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而睡眠的低谷也在入夜后早早到来。这些都是“晨型人”,大约占总人口数的40%。另一些人则是“夜型人”(也可以叫“夜猫子”),约占人口总数的30%。他们更喜欢很晚入睡,第二天上午很晚才起,甚至下午才起床。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人,占30%。
  24小时生物钟坐落在大脑中央一处被称为“视交叉上核”的地方。你的视交叉上核通过一个叫作褪黑激素的循环信使,将它的日夜反复的信号传递给你的大脑和身体。褪黑激素的作用就像一个强有力的扩音器,向大脑和身体大声喊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天黑啦,天黑啦!”这时,我们就收到了一份进入夜间的通知,也就是一个着手安排睡眠时间的生物命令。但是褪黑激素对睡眠本身的形成几乎不产生影响。请把睡眠看作是奥运会上的100米赛跑。褪黑激素就是负责下令“选手们,各就各位”,然后打响发令枪开始比赛的计时员。当比赛(即睡眠)开始,计时员(褪黑激素)会控制比赛何时开始,但不会参与进去。
  你的24小时昼夜节律是决定清醒和睡眠的两个因素之一,第二个因素是睡眠压力。此时此刻,一种叫作腺苷的化学物质正在你的大脑中逐渐积累。它会随着每一分钟的流逝而不断增加。你醒着的时间越久,腺苷就会积累得越多。大脑中腺苷增加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越来越渴望睡眠,这就是所谓的睡眠压力。高浓度的腺苷可以通过一种巧妙的双重作用效果来降低大脑中促醒区域的“体积”,同时调高睡眠诱导区域的比例。由于这种化学睡眠压力,当腺苷浓度达到峰值时,不可抗拒的睡眠欲望就会占据上风。在清醒12~16个小时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然而,你可以通过使用一种类似茶碱的化学物质来人为地降低腺苷的睡眠信号:咖啡因。在大脑中,咖啡因与腺苷对抗,通过霸占腺苷的结合位点——受体,来发挥作用。一旦咖啡因与这些受体结合,它并不会像腺苷那样刺激受体来使你产生困意。相反,它会阻塞并有效地抑制受体,起到掩蔽剂的作用。这就相当于用手指堵住耳朵来隔绝声音。通过胁迫和占据这些受体,咖啡因阻断了腺苷向大脑正常传递的困觉信号。结果是:尽管腺苷水平高到正常情况下足以让你入睡,咖啡因还是会诱使你感觉十分清醒。如果你想通过喝咖啡在深夜保持清醒,那么等到肝脏清除掉你体内所有的咖啡因之后,你就要准备好接受一个恼人的后果,即人们常说的“咖啡因崩溃”现象。就像一个玩具机器人的电量耗尽一样,你的精力水平会直线下降。你会觉得很难再去集中精力工作,并再一次陷入强烈的睡意中。
  暂时不考虑咖啡因,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的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不会。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它们不会结合,不过,它们通常处于统一战线。现在,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有趣的过程。
  图1调节睡眠和清醒的两个因素
  图1从左到右囊括了48小时的时间——两个白天和两个夜晚。图中的虚线是昼夜节律,称为过程C。它就像正弦波一样,有规律、重复性地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一次上升和下降。从最左边起,昼夜节律开始在你醒来前几小时加强活动。它向大脑和身体中注入了一种警醒的能量信号。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支由远及近的振奋人心的军乐队。信号起初很微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在增强。对于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昼夜节律的激活信号会在午后达到顶峰。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控制睡眠的另一个因素:腺苷。腺苷会带来睡眠压力,也就是过程S。如图1中的实线所示,你清醒的时间越长,腺苷就积累得越多,就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睡眠欲望(压力)。到了上午中段至中午左右,你才醒了几个小时。因此,腺苷的浓度只增加了一点点。此外,昼夜节律也处在强大的清醒度上升期。这种昼夜节律的强力激活效果和低水平腺苷的结合,会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上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直接反映出了你对睡眠的渴望。两者之间的距离越大,你的睡眠欲望就越强烈。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脑中央的视交叉上核发出循环的昼夜节律信号,进而影响到人体何时睡觉何时清醒。
  B.褪黑激素是位于“视交叉上核”上的“信使”,可以向身体和大脑传递睡眠信号,但无法介入睡眠过程。
  C.睡眠压力来自腺苷,我们大多数人在清醒12~16个小时后体内会积累高浓度的腺苷,进而产生倦意。
  D.咖啡因和腺苷的效果不同,咖啡因可以通过抢占受体阻止腺苷向大脑正常传递困觉信号,使人保持清醒。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由此可以推测二者在影响睡眠状态时有可能不完全同步。
  B.根据图示,大多数健康成年人的昼夜节律激活信号会在午后达到顶峰,因此午后比傍晚更适宜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C.在肝脏清除掉所有咖啡因之后,人体会出现“咖啡因崩溃”现象,可知咖啡因的摄入会影响我们对困觉信号的感知。
  D.图1从左到右的48小时内,实线和虚线会在早上7点实现交汇,因此人们最佳的起床时间应均为早晨7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35岁以后,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量会明显下降,平均每10年降低10%~15%。
  B.为保证身体褪黑激素正常分泌,医生建议睡前半小时尽量不接触电子产品。
  C.《生命时报》近日发布公众科普文章——《褪黑素是怎么把你“哄”睡的?》。
  D.长期服用褪黑激素可能会导致自身激素分泌量减少,因此不建议长期服用。
  4.根据原文相关内容,对图1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据图可以描述48小时内人体中昼夜节律和睡眠驱动的交互作用。
  B.睡眠阶段,睡眠驱动渐弱,清醒驱动整体渐强,二者最终交汇。
  C.早上8点,人体保持清醒和警觉的欲望较为强烈,精力充沛。
  D.该图展现了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的变化过程,不反映睡眠质量情况。
  5.你也许曾经有过“开夜车”的经历——在整晚不入睡的情况下,却仍能够在第二天表现出亢奋状态,图2展现了人体睡眠被剥夺时的波动情况,请结合材料内容和图2解释这一现象。(6分)
  图2睡眠剥夺时的波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灯
  陆蠡
  院子里的鸡缩头缩脑地踱进埘里去了,檐头嘁嘁喳喳的麻雀都钻进瓦缝里,从无人扫除的空楼的角落,飞出三三两两的蝙蝠,在院宇的天空中翻飞。蝙蝠可说是夜和黑暗的先驱,①它的黑色带钩的肉翅,好像在牵开夜的帷幕,这样静悄悄地,神秘地。
  这时候,这家里的年轻的媳妇,从积满尘垢的碗碟橱的顶上拿下一个长嘴的油壶,壶里面装着点灯的油。她一手拿着壶,一手拿着灯,跑到天井跟前——那里还有暗蒙的微光——把油注在灯瓢里面。她注了一点,停一停,把灯举得和眼睛相平,向光亮处照一照,看看满了没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