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920字。

  甘肃省白银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至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儿童文学取得相对独立的文学称谓与自觉,源自对“儿童”这一独立人生阶段的思维发展与心智水平的现代认知。就像文人文学从民间文学中逐渐分离并取得相对独立的文体地位一样,儿童文学以对“儿童”的发现为基础,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从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呼吁要“尊重儿童”,再到《不列颠百科全书》收录“儿童文学”这一条目,以儿童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儿童文学逐步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地位,也因其服务于人类童年精神生命的成长期而具有了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精神引领与塑造的文学功能定位。
  ②在我国,历代学者不断对儿童文学概念做出界定,从中可见一脉相承的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严既澄在1921年发表《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一文,对儿童文学的概念内涵做出说明:“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儿童用的文学。它所包含的,是童谣、童话、故事、戏剧等类,能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想象的东西。”这种界定虽然还不尽完备,但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③通过五四运动前后对儿童文学的反复酝酿与讨论,文学界对儿童文学的界定有了较为清晰和一致的认识,集中表现在郭沫若1922年发表的《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郭沫若首先提出,儿童文学不是“干燥辛刻的教训文字”,而是“儿童本位的文字”。儿童本位的观点,既强调了儿童文学服务于儿童,又强调了儿童对儿童文学的制约作用。这一观点,与现代儿童文学研究界所强调的儿童心理的特殊性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郭沫若对儿童文学概念做出了阐释:“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童谣、剧曲),是用儿童本位的文字,由儿童的感官以直诉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力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郭沫若对儿童文学的上述阐释,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文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自他以后,许多儿童文学文论及学术专著都采用和沿袭了与之大体一致的观点。
  ④一代学人对儿童文学的拓荒性倡导与建设,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本土化发展,也奠定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主动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基石。直至我国当代儿童学者浦漫汀的界定,“儿童文学,即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儿童文学以人文情怀启蒙、滋养童心、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为使命,凸显出鲜明的创作理念与准则。
  ⑤各民族独特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造就了儿童文学不同的创作理念与美学风貌。比较中西方儿童文学,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方儿童文学不同的文学轨迹。西方儿童文学自觉期的内在动力更多地来自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又进一步将返璞归真的人类愿景寄托于儿童,将“童年”“童心”视为美的对象加以推崇,视为抵御成人世界的混沌与昏暗的光亮。因此,西方儿童文学更多选择了护卫自然态童心的原则。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觉期则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相关联,更多地肩负了引领未来一代精神成长、塑造民族人格的文化功能,呈现出更具家国意识的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
  ⑥在我国,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育人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20世纪初创刊的旨在倡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刊物《杭州白话报》(1902年上册论说卷)中,已推出了署名黄海锋郎的文论《儿童教育》。该文围绕“儿童教育,是成人的始基”这一中心论题,对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的相互关系做了深刻有力的论证。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与教育密切相关。
  ⑦郭沫若在其《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做出了阐述:“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导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中国儿童文学内在“树人”的使命感和“育人”理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生延伸和变奏。儿童文学是对少年儿童展开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人文教育的有益途径。童话、寓言、故事、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类文体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是开发人性真、善、美的沃壤。除了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量,还能在精神层面上提升人的文化素养,熏陶人的人文情怀。
  ⑧文学创作的人文情怀首先表现在“人的文学”观念的确立。儿童文学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又被称为“人之初的文学”。王泉根曾概括儿童文学区别于非儿童文学的最基本的美学特质:“以善为美、引人向上、导人完善。”“以善为美”正是儿童文学创作寄寓、传达的人文情怀,是成人创作者与儿童读者代际间的以“人之初的文学”“引人向上、导人完善”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摘编自崔昕平《向善向美开启“人之初的文学”》)
  材料二:
  在长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我的儿童观首先是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它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儿童当人看;二是把儿童当儿童看;三是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多年来,我就是遵循这样的儿童观进行创作的。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体读者的,可他的创作者又大多是成人。这就牵扯到创作者以什么为本位的问题。我以为:儿童文学创作者,必须以儿童为本位,也就是儿童文学创作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儿童文学本非独立的文学分支,后来才从文学中分离出来,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文体地位。
  B.我国对儿童文学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体现了学者们认识的一脉相承。
  C.中国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始就着眼于育人功能,把家国意识与社会担当放在首位。
  D.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体读者的,其创作者要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儿童文学认为成人世界是混沌与昏暗的,将人类愿景寄托于儿童,护卫自然态童心,推崇“童年”“童心”。
  B.《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和《儿童文学之管见》都对儿童文学的界定做出了自己的阐述。
  C.郭沫若对儿童文学概念做出了阐释,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文学界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D.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大多是成人,而儿童文学的服务对象是儿童,这要求创作者必须去思考以什么为本位的问题。
  3.下列对材料一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儿童文学取得独立性切入,主体部外从中国儿童文学的角度阐释了其概念内涵,最后分析其价值功能。
  B.文章将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自觉期的不同内在动力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的优劣高下,使说理具有辩证意识。
  C.文中大量引用了卢梭、严既澄等名人名言,并附有人名、篇名、时间等信息,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说服力强。
  D.文末由文学创作的人文情怀推及儿童文学的人文情怀,并据此阐释了后者在成人创作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意义。
  4.下列各项表述,不属于界定儿童文学标准的一项是(3分)(    )
  A.要能“尊重儿童”,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想象、情感。
  B.以儿童为本位,由儿童的感官以直诉于其精神堂奥。
  C.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
  D.开发人性的真、善、美,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量。
  5.下面是叶圣陶1955年创作的《小小的船》,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析其成功之处。(6分)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弟  兄 鲁迅
  公益局一向无公可办,几个办事员在办公室里照例地谈家务。秦益堂抬起紫涨着的脸来,还是气喘吁吁的,说:
  “到昨天,他们(秦益堂的两个儿子)又打起架来了,从堂屋一直打到门口。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开公账的……”
  “你看,还是为钱。”张沛君就慷慨地从破的躺椅上站起来,两眼在深眼眶里慈爱地闪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