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50字。
8 致女儿的信
◎从容说课
本文意在告诉女儿生活中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了一个故事。故事的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的背后寓意,读懂了它的寓意,也就明白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因此,在讲授本文时,首先要让学生把握作者的爱情观。其次,通过对课文的探讨及对所搜集材料的整理,启发同学们去树立一个健康向上的爱情观。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一 扌不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
3.体悟作者匠心独运的行文思路。
○ 能力目标
1.学会读懂别人的文章。
2.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 德育目标:感知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 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要求学生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及作品;收集一些健康向上的爱情故事。课上开一个小型汇报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朗读法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课文的寓意。
3.座谈法 淡化传统课堂教法,采用座谈教学,创造轻松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
◎ 教学要点
学生展示所集资料并作简短汇报;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品读课文,体悟作者对爱情的理解;讨论课文,各抒己见。
◎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先生给他儿子的两封信,我们知道了一个人在失败与成功面前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位外国父亲———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讲了些什么。(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我们一定看这不少电影、电视剧,我们也一定喜欢不少流行歌曲。那么,其中也一定会有一些有关爱情的故事和内容,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来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致女儿的信》(板书文题、作者)
三、资料助读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借助多媒体展示。
投影显示: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 ~1970年),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