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590字。

  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4.05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本试卷请自行保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二则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
  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
  (取材于老舍《怎样读小说》)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观点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认为我们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做不到这一点。
  B.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的角度入手。
  C. 陶渊明、诸葛亮等都采用泛读法。
  D. 朱熹认为读书应该做到融会贯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能用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B.老舍认为读小说时,只要我们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
  C.马雪瑞认为,短篇文章应该“精读”,而长篇文章应该“阅读”,这值得我们借鉴。
  D.随着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纸杂志的大量涌现,人们必然会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C.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D.歌德说:“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
  4. 下列不属于材料二中涉及的阅读方法的一项是(3分)
  A.熟读精思                B.选读跳读    
  C.不求甚解                D.浏览速读
  5. 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游戏”文学等大行其道,文学的娱乐功能在放大,对经典的阅读已经逐渐小众化、边缘化。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经典文学的存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6-10题。(18分)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