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250字。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荀子•儒效》言,君子“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这既是对封邦建国时代士大夫社会责任的描述,也是对郡县制时代“贤人”社会角色的设计。尽管先秦诸子对“贤人”的阐释各有不同,但大都认为“贤人”具有公共精神,他们倡导公德、谨遵私德,能够在地方社会与朝堂政治中处理公共事务。“贤人”能使得朝廷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等不同场域的政情得以通达、资源得以调配,地方社会由此得到善治,超越地方之上的国家体制也能得以良好运行。
年岁、威望与宗法关系是产生基层社会领袖的三个必要条件。其中,年岁与宗法关系是由人的自然性与其所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决定的,这些都是客观标准,唯有威望是由人的内在德性与外在影响力共同决定的,隐含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许可以说,从商周之际开始,地方社会便已形成选贤任能的推举机制,从价值维度维系着社会运转。
汉代沿袭秦制,在县、乡“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汉书•高祖纪上》)。“三老”并非官吏,但却与官吏一样需要被任命,选任标准为年岁(“五十以上”)、德行(“有修行”)及能力(“能帅众”)。从《逸周书•大聚》中的“以年为长”“以威为长”可知,对于地方乡贤的选举标准具有历史一贯性。
正是以德行与能力为基础,当汉代建立起选拔地方人才的察举制之后,居乡的贤人获得了入宫为郎、进而任官的机会。但在察举制之下,对于德行与能力的标准被重新定义。察举制以举孝廉、秀才为常科,举孝廉指举孝子、察廉吏,即以宗族亲属伦理与行政伦理为选拔标准。前者在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社会中仅为人际纽带之一,并不能完全代表先秦以来的地方传统,且在尊崇经学的时潮中,被纳入新的话语形式中。后者更是官僚体制中的职岗要求。可以说,相较于此前地方社会的经验与传统而言,察举制下的德行与能力都是新的标准。正因如此,旧有的乡贤如三老、父老、长者等,倘若没能及时更新文化观念,或者未能获得出任郡职的机会,便很难成为察举的对象,从而长期沉淀在基层。察举制在某种意义上创造出一类乡贤,他们在政治体制及政治话语中被认为是地方社会的代表,这类乡贤具有经学素养和郡县层面的政治资源。随着西汉官方意识形态由崇尚黄老转向独尊儒术,不同类别的地方乡贤之间出现权势转移,这展现了同一个历史潮流中的不同面向。
南北朝后期至隋唐,南北士族均逐步丧失了地方社会的根基。在均田制、租庸调制的颁行下,唐代的政权力量下沉到地方社会。然而均田制下的自耕农并不稳定,他们很容易分化。到了唐高宗、武则天主政时期,土地兼并现象已经较为严重,与之相应的是新兴地主阶层的出现。寒门士子在文化领域的崛起,受益于唐代的官学体系。除京城设置官学外,州县也设置官学,地方官学的生源主要是文武八、九品的官员子弟与庶人子弟。唐代的官学体系始自唐高祖武德年间,完备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师资多是科举正途出身,以及第明经为主,也有及第进士,州学博士更是由吏部选授。尽管唐代官学体制存在着与科举考试脱节的问题,但对于缺乏教育资源的寒门士子而言,他们文化面貌的改变则受益于此。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基层社会领袖的产生离不开年岁、威望及宗法关系这三个评判标准,其中威望这一标准具有主观性。
B.汉代察举制重新定义了德行与能力的标准,使得旧有的乡贤脱离了察举的范围,只能长期沉淀于基层。
C.在政治体制及政治话语中,乡贤被当作地方社会的代表,他们具有经学素养和郡县层面的政治资源。
D.宋代的士绅多指担任官职者,他们致仕后不一定会返乡,而明代的士绅则是指荣归故里的退休官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贤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朝廷与地方、城市与乡村间政情的通达及资源的调配。
B.察举制是以人的德行和能力为基础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这使得居乡的贤人有了任官的机会。
C.官学体系始于唐代,亦完备于唐代,尽管存在一定弊端,但仍有益于寒门士子在文化领域的崛起。
D.私学合法性的确立促使多地兴办起私塾和村学,体现出了国家政策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3.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就引用《荀子•儒效》中的话,是为了引出“贤人”治理社会这一话题。
B.文章在阐述汉代地方乡贤的选举标准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分析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的乡贤推举制度及其作用。
D.文章通过对平民服饰装束异于士绅、官僚子弟服饰装束近于士绅的介绍,说明了士绅与官僚关系密切。
4.下列选项,无法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子的一项是(3分)( )
A.士绅是地方官的得力助手,帮助官员处理各类民事和诉讼事务,并在乡约的制定和执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古时的士绅在经济上基本不承担赋税徭役,司法方面还能获得特殊保护,社会礼节方面又能得到极大礼遇。
C.晚清贡生郁泰峰承办了海运、漕运等商号,创立商船会馆,开创了钱庄,又出资经营同仁辅元堂等慈善机构。
D.王弘诲致仕还乡后,在海南定安县创建“尚友书院”,并赞助书院的日常费用,促进了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
5.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岗霞村是如何借鉴乡贤传统来更好地管理现代村庄的。(6分)
江西省丰城市岗霞村积极汇聚乡贤力量,发挥乡贤作用,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在岗霞村,民情理事会主要由村民推举的有道德操守、具备领导能力的乡贤代表组成,成为了村民议事新阵地,村民一有事就到这里,理事会成员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用心用情解决群众难事,调解邻里矛盾。该地又通过打造乡贤文化馆、编第乡贤故事集、开展乡贤事迹宣传、完善自治新模式等活动,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中的历日
郑振铎
“山中无历日”,这是一句古话,然而我在山中的历日却记得很清楚。我向来是不记日记的,但在山上我却有一本日记,每日都在上面写两三行东西。自七月二十三日,第一日在山上醒来时起,直到最后一日的早晨,即八月二十一日,下山时止,无一日不记。恰好是在山上三十日,不多也不少;预定要做的工作,也在这三十日内,差不多都已完成。
当初我离开上海时,一个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