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890字。
高2025届2023-2024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智学网账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方格中准确涂好智学网账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将试卷和考场中的垃圾带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些年来,对于《红楼梦》的统计分析研究更为深入。从目前来看,学界的研究多是从某些方面对《红楼梦》尤其是后四十回的作者归属进行判定。而同时从多个层面,运用多种方法,系统深入地对《红楼梦》整体风格进行研究,对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差异进行比较则相对较少。
本文从计量风格学的角度,引入词长分布、词长变化程度、词类、各部分独有词等特征,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总体上对《红楼梦》的风格进行研究,并对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关系进行考察。由于每一回的字数较少,为了使结果更准确,描述更为形象,本文在统计词长、词类、高频词以及利用词类和高频词进行文本聚类的时候,将每十回合为一个文本。
(一)词长分布
对每十回中不同词长的词语使用次数进行统计,并计算其在每十回中的使用比例。图1给出了一字词与二字词在每十回中所占的比例。
图1中,横轴为全一百二十回,左纵轴为《红楼梦》中每十回中一字词所占比例,右纵轴为二字词在每十回中所 占比例。
进一步,我们使用每十回的总字数与总词数之商求得《红楼梦》中每十回的平均词长,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
图2中,横轴为全部一百二十回,纵轴为每十回的平均词长。平均词长是文中词的平均音节数(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般说来,平均词长较长,表明文本中的长词较多,文本更加深奥复杂,能够提供的阅读体验稍差一些,可读性(阅读和理解的容易程度)弱一些;反之,平均词长越小,表明文中的长词越少,文本也就更加通俗易懂,即可读性更强。从图1来看,在《红楼梦》全书中,一字词、二字词占到了总词数的98%以上,可见,在整部小说中,决定平均词长的是一字词和二字词的各自所占比例。
(二)词长变化程度
在词长统计的基础上,计算每十回中每个词的词长与平均词长之差,并求出这些差的平方和,然后计算其与每十回总词数之商,对得到的结果取平方根,即为《红楼梦》中每十回的词长变化程度。图3给出的便是全一百二十回的词长变化程度。
图3中,横轴为全一百二十回的词长变化程度,纵坐标为全一百二十回。词长变化程度反映了作者的用词习惯。词长变化程度越大,说明作者使用词语的长度变化越大,整个文本的语言更富变化;词长变化程度越小,说明作者使用词语长度交化越小。
(三)词类的使用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是词在语法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不同词类在文本中的使用频率,是构成文本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在学术文章中名词与动词的比率要远远高于其在小说与口语中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在统计分析时将每十回合为一个文本,主要因为每一回字数较少,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度。
B.在《红楼梦》全书中,不论是前八十回,还是后四十回,一字词和二字词的使用比例总和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C.论证最后一部分“各部分独有的词”时,作者举的例子都是前八十回出现过而后四十回完全消失的词语。
D.文本风格可以体现在不同词类在文本中的使用频率上,这一点使得学术文章与小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学界对《红楼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者的归属问题上,后四十回作者的家世身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B.图3的统计数据是建立在图2基础上的,无论是在研究阶段,还是在撰写文章阶段,都可以随意调整顺序。
C.本文将《红楼梦》分为三个部分统计独有词语,说明研究者最初并不认可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者并非同一人。
D.从“笑”字出现的频率看,《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小说情节有关系。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横线部分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材未足,形容尚小。(《红楼梦》第三回)
B.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C.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红楼梦》第三回)
D.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红楼梦》第十八回)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对比图1的左、右纵轴可知《红楼梦》全一百二十回中一字词的占比都高于二字词;从柱状图则发现后四十回的一字词的占比要低于前八十回,二字词的占比高于前八十回。
B. 由图2可知,《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平均词长均高于前八十回,反映出后四十回的长词相对于前八十回要多,文本的复杂程度更强,可读性稍弱一些。
C.从图3可知,《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词长变化程度比前八十回高,说明后四十回的作者倾向于交替使用不同长度的词语,使得文本的语言变化相对较大。
D.《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实词使用上的差异较大,比如代词,前八十回代词的使用频率均比后四十回高;虚词的使用则无法体现不同作者的差异。
5.从计量风格学角度研究文学文本对文学研究的意义有哪些?请根据本文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文本一:
半支蜡烛
谢志强
那天出差,我来到北方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普通的旅馆。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
房间内有三个床位。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我看着电视,荧屏一闪一闪换着人物,很频繁。我略为轻松了。蓦然,荧屏内热热闹闹的人群没了影儿,室内一片漆黑,像隆重的舞会一下断了电。楼外的灯光也消逝了。整幢楼传出惊愣的呼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