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256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
说明: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观念基础。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关,也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生产方式有关,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然。
中国幅员辽阔,边境线很长,民族、地理、文化多样,使得中国的治理难度极高。然而,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便以“四土”“天下”为声威教化范围,这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不能完全依赖政治与法律,还需要辅以德治。三代德治以文武、周公之政为集大成,儒家将文武、周公之政视作礼乐教化的渊薮,并以之为王政典范来喻教历代君王。礼乐教化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是通过宗族认同以培育政治认同。
家国同构决定了政治关系实质上是由血缘关系来确立的,传统儒家以“君父—臣子”来表达这种关系。由此在社会意识领域中,孝、忠合一,这成为“家国同构”的观念形态。西周推行礼乐教化,并非是政治权力运用中的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礼乐精神一经确立,这种以内制外、以德化民的做法便成为历代统治者遵奉的治国经典。源于早期国家家国同构关系的伦理观也成为传统中国的重要价值观念。
周秦之后,“家国天下”观念之所以仍然能够流传后世,与历朝历代的德治国策有关。在长达两千年的实践中,德治的形式日益广泛,既有显性的系统化程序,如朝廷规定教育、选士制度,也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影响,社会共识由此而凝聚,社会风气也由此而改变。
在“润物细无声”式的以德化民这方面,儒家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家国同构的观念被儒家进行了内在性的转化。《论语•学而》篇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们在家庭伦理中感受到的亲情血缘之爱,成为对他人之爱的起点,进而成为社会责任感与入世精神的基础。将基于自然的血缘之爱升格为对天下的责任意识,是儒家做出的重大思想贡献。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国同构”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国天下”意识作为积极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国与家紧密联系、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对此孟子曾做了精辟阐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要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抑或是陆游“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国天下”思想的形成与传统道德观念和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等有关,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观念基础
B.儒家将三代德治视作礼乐教化的渊薮,并以之为王政典范来喻教历代君王,通过宗族认同培育政治认同。
C.儒家将基于自然的血缘之爱升格为对天下的责任意识,做出了重大的思想贡献,在以德化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D.家国情怀不只是一种情感要求和心灵皈依,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这也体现在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文字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辽阔的地域使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便以“四土”“天下”为声威教化范围,并决定了古代中国国家建构的方式。
B.家国同构决定了政治关系实质上由血缘关系确立,并由此在社会意识领域中形成了孝、忠合一的观念形态。
C.两千年历史中,德治有显性的系统化程序,也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影响,凝聚了社会共识,改变了社会风气。
D.家国情怀是永恒珍贵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今天我们仍应继承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家国天下”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等,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C.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答司马谏议书》)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4.如果要把材料三内容作为论据材料,你认为它更适合论证材料一还是材料二的观点?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野火春风斗古城【注】(节选)
李英儒
我亲爱的银环胞妹:
你接到这封信,一分钟也别迟缓,立刻送到杨政委那里去。告诉他,我麻痹大意犯了错误,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那天,我接受任务,刚走到苑家屯村边,便衣特务拦住了我,查问我的身份。要是我不献居住证就好了,那上边同赵家有关联,特务把我带到赵家对质,恰遇上那个戴黑眼镜的叫蓝猫的特务率领敌人清查户口,这样我被捕了。
被捕当时,他们胃口很大,希望至少能捕住像杨同志那样的人,拷问了两个钟头,我自然不肯说,但我实在担心杨同志,他跟敌人一庄之隔,就在南板桥集上等着,还规定不见不散。假如敌人聪明些,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