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070字。
2024年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 (29分)
1. 默写古诗文。
(1)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 (《出师表》)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根据提供的信息,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作者 题目 诗文 批注
李白 《行路难》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用典,借历史人物受到重用的故事, 期待能够得到赏识, 施展才能抱负的强烈愿望。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真挚友情, 跨越千山万水。表现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
【答案】 ①. 若出其里 ②.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③. 苟全性命于乱世 ④. 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 八百里分麾下炙 ⑥. 五十弦翻塞外声 ⑦.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⑧.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⑨. 闲来垂钓碧溪上 ⑩. 忽复乘舟梦日边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缘、苟、诸侯、麾、炙、畔、碧溪、复、涯。
2. 一些同学常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中的“烽”误写成“锋”、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知识卡片解释为什么要写作“烽”。
知识卡片
《说文解字》对“烽”的解释:“边有警则举火。”
《新华字典(第10版)》对“烽”的解释:“烽火,古时边防警报的烟火,有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守卫的人就点火相告。”
【答案】古时当有敌人来侵犯时,就会点火相告,所以诗人用“烽火”代指战争。诗句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说文解字》表明该字与烽火相关。而《新华字典(第10版)》则明确阐释了“烽”的含义,即“古时边防警报的烟火,有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守卫的人就点火相告”。在古代,烽火台是边疆地区用来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设施,一旦发现有敌情,守卫人员就会立即点燃烽火,以此方式迅速将警报传递给后方的军队和民众。
《春望》这首诗中,“烽火连三月”指的是战火已经持续了一个春天,烽火不息,象征着战争的激烈和持久。这里的“烽火”是古代边疆用以报警的烟火,也代表着战乱和动荡。诗人通过这一描绘,表达了对战乱时局的深深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家书抵万金”则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牵挂。在那个通讯不便的时代,家书是联系亲人、互通音信的重要方式。由于战乱,信息传递变得极为困难,一封家书的珍贵程度甚至胜过了万两黄金。这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情厚意,也反映了战乱给普通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烽火连三月”所描绘的,正是战乱时期边疆地区持续不断的烽火警报。这里的“烽火”不仅象征着战争的硝烟和战火,更隐含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亲人安危的切切牵挂。因此,“烽”字在这里的运用是十分贴切的,它准确地传达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综上所述,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这句诗中要用“烽”而不是“锋”。因为“烽”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诗歌所要传达的意境是紧密相连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更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烽”字的含义,从而更好地领略诗歌的韵味和深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社戏》,我们仿佛shēn lín qí jìng,置身于清新曼妙的江南水乡,听着_________的江南丝竹,_________戏台上老生、小旦带来的视听盛宴,享受着美的xūn táo;读《安塞腰鼓》,我们又如置身于ǎn的黄土高原,在_________的群舞中感受着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读《核舟记》,我们不仅领略了东坡先生泛舟赤壁的千古才情,还惊叹于奇巧艺人的技艺。
3.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shēnlín-qíjìng( )
(2)xūntáo ( )
(3)ǎn ( )
4.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飘扬 观赏 欢腾 B. 悠扬 观赏 沸腾
C. 悠扬 欣赏 欢腾 D. 飘扬 欣赏 沸腾
5. 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领会了东坡先生泛舟赤壁的千古才情,还惊叹于奇巧艺人的技艺。
B. 不仅惊叹于奇巧艺人的技艺,还领略了东坡先生泛舟赤壁的千古才情。
C. 不仅领略了东坡先生泛舟赤壁的千古才情,还惊讶于奇巧艺人的技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