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910字。

  6.1《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②不贵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④⑤⑥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五石之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两个故事。请概括这两个故事及其寓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选自《老子》)
  材料二: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