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600字。

  《将进酒》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就在一句话里:“诗言志”。朱自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的纲领”,但我觉得还不限于此,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诗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可见,在先秦前后,“诗言志”已成为诗歌共识。
  那么,如何理解“志”?许慎《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即志可以理解为意愿、意向、意义、思想等等意思。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统一起来理解的,唐人孔颖达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我以为,相对而言,情是个人性的,志就包含他者及社会的视角。情是个人发动,志就有指向、有针对性,需要对象,需要协调,需要方向,还需要接纳。“志”更具公共性因素。所以,我觉得“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
  “诗言志”,诗来源于情感,但应该超越于一般情感。超越,建立在情感之基础上,本身就包含了情感元素。诗是文字的最高形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情感抒发情绪宣泄,诗应该有更高的使命,那就是“诗言志”。这就像郭店楚简里称:“道始于情。”我觉得不言自明的应该还有一个判断,那就是:道高于情,或道超越情。“诗言志”长期被看作儒家过于重视教化功能的僵化思维结论,就像“尊道守礼”一度被认为与人情世故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对立一样,其实,“道”和“礼”本身就是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可以如此论断:诗缘情是诗之基础,诗言志才是诗之超越,或者说诗之要求,诗之标准。“道始于情”“道生于情”,精神的源头其实是情感。情感不加控制,就流于欲望本能;情感经过疏导,就可能上升为“道”或者“理”,并可能最终转化为精神。因此,唯有“诗言志”,诗歌才能成为精神的传道者和弘扬者,成为精神性的来源,并具有繁衍能量和升华能力。
  (摘编自李少君《“诗言志”新论》)
  材料二:
  无论哪个时代,诗都在其文学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今天也不例外。那么同样是使用汉语进行写作,古诗里“诗言志”的观点,对于今天“新诗”的创作和发展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在古代,“诗”是如何言“志”的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诗”与“志”是共同发展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言志”在先秦前后成为了诗歌共识,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B.材料一作者认为情与志不同,存在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区分,因而志比情更重要。
  C.“诗言志”指写记忆,做记录,也包含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等崇高的内容。
  D.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学兴起,催生了站在“民间立场”、充满“诗意”的“口语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志”的理解,许慎认为它是意愿、思想等意思,孔颖达认为情志是情感和思想的统一,他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B.郭店楚简认为道始于情,而材料一作者认为道超越情,情感只有加以控制、疏导,才可能上升为“道”;并可能最终转化为精神。
  C.《卫风•氓》的例子印证闻一多先生“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的观点,说明早期的“诗言志”是指用诗来记录生活。
  D.材料二中通过对《作品52号》和《我爱这土地》两首诗的比较,批判了当代诗歌创作中忽视“诗言志”的现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抒发的“志”与其他三项内涵不同的一项是(   )
  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
  B.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分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诗言志”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体现在思想感情上,也体现在艺术形象上,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典型的诗人,他的“斗酒诗百篇”的那些豪迈的乐府篇章正是出现在盛唐时代的创作高潮中。整个盛唐气象歌唱的是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