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180字。
上海市长宁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初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 默写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汽笛声响起,轮船渐渐驶离码头。柔情的江水恋恋不舍地送着远行的游子。这让离开故土的小新想起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百草丰茂 ②. 河汉清且浅 ③. 千里共婵娟 ④. 仍怜故乡水 ⑤. 万里送行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茂、河汉、婵娟、怜”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22分)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洪武初,有御史言陶安①隐微之过者。太祖曰:“尔何由知之?”对曰:“闻之于道路。”太祖曰:“御史但取道路之言以毁誉人,此为尽职乎?植佳木者必去蟫蠹②,长良苗者必芟稂莠③,任正士者必绝邪人。凡邪人之事君,必先结以小信,而后逞其大诈。此人尝有所言,朕不疑而听之,故今日乃为此妄言。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④。不然,害滋大矣。”乃命中书省黜之。
(选自《典故纪闻》)
【注释】:①陶安:字主敬。洪武元年九月染病卒于官,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②蟫蠹(yín dù):此处泛指蛀虫。③芟(shān):铲除。稂莠(lángyǒu):泛指有害于禾苗的杂草。④为力:奏效。
2. 【甲】文出自《__________》。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 (2)国人道之________ (3)植佳木者必去蟫蠹________
4.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5. 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
B. 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
C. 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
D. 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
6. 听到传言后,【甲】文中“国人”与【乙】文中“御史”相似的做法是(1)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对于这种做法【甲】文作者借由“(2) _________,(3) _________”一句表明了态度。【乙】文中“太祖”则反思自身行为,认识到御史这样做也有君主的问题:(4) 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
7.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都警示我们尽快远离奸佞之人。
B. 【甲】【乙】两文都详细描写了传言产生的过程。
C. 【甲】【乙】两文都分析了传言产生的根本原因。
D. 【甲】【乙】两文都告诫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传闻。
【答案】2. 吕氏春秋
3. ①. 等到 ②. 讲述 ③. 除去
4.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得到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从井中得到一个人。 5. A
6. ①. 道听途说/信谣传谣/以讹传讹盲目听信 ②. 求闻之若此 ③. 不若无闻也 ④. 之前对这个人所说的话直接听信。 7. D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
(2)句意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
(3)句意为:种植好的树木的人必然会法除害虫。去:除去。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