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380字。

  2023-2024学年度下期第三次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 题。
  材料一:
  最近,“科目三 ”火爆出圈。有网友说“科目三 ”舞动世界,确实夸张了些,但称它人 气高涨, 出圈出海,还是合情合理的。据统计,在国内的短视频平台,其话题播放量达到了 近 120 亿 ;在国内受到欢迎的同时,“科目三 ”也火到了国外,在诸多社交平台上,随处可 见“老外 ”也跳“科目三 ”。
  据报道,“科目三 ”始于广西某婚礼现场多人欢歌起舞的场景,后经改编和传播,迅速 火遍大江南北。观看“科目三 ”视频,舞者跳时,脚踝内翻、扭腰、摆胯、摇花手,配合着 动感背景音乐,形成一套丝滑的小连招,让人看了不禁也想跟着舞起来。
  “科目三 ”为什么如此之火?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许每个人 都能分析个子丑寅卯、说得头头是道。只要逻辑自洽,都能让人信服。
  “科目三 ”的流行是源于中国的乡土文化。更准确地说,“科目三 ”来自基层,来自群 众,它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有着最接地气的特质。无论它最早出现的场景,还是它的舞 蹈特点,乃至它的精神气质,都让人觉得这个舞蹈是属于草根的,是有人缘的,是来自火热 的生活,是扎根于群众之间的。体现的是人间烟火气。
  另一方面,“科目三 ”带有很强的感染力,迎合了当前流行表达的元素。它所展现的松 弛心态、 乐观精神, 以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为年轻人所需要、所接纳。“科目三 ”的舞 姿很粗犷、音乐很上头,整体看很“魔性 ”,传递出的情绪热烈而喜庆、幽默而轻松, 自然 很有感染力,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尽管有人嫌弃它土得掉渣,但更多的人对此欲罢不能。千 万不要嘲笑“科目三 ”土得掉渣,也不要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科目三 ”火的时机也许随机,但火起来绝非偶然。应该说,包括“科目三 ”在内。 一切能够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 文艺作品,都应该火,也会火起来。火,是水到渠成,是众望所归。
  (人民艺起评《“科目三”土不土不重要,群众喜欢就足够了》有删节)
  村料二:
  围绕“科目三 ”舞蹈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有人认为该舞蹈艺术价值较低。甚至有 些低俗;有人认为该舞蹈“太土 ”“辣眼睛 ”:还有人认为这样的舞蹈动作可能会带来一些健 康隐患,比如扭伤脚踝等。类似这样的评价并不少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种舞蹈确实 “收割 ”了相当数量的观众,在网络大潮中持续出圈,且在持续保持甚至提升热
  1.下列选项中,有关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 (3分)
  A.在国内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高播放量;在诸多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老外 ”跳“科 目三 ”足见“科目三 ”出圈出海,备受青睐。
  B.“科目三 ”舞姿很粗犷、背景音乐动感、上头,整体看很“魔性 ”,让人看了不禁也想 跟着舞起来,它的爆火出圈绝非偶然。
  C. 当下的一些流行表达的元素能为年轻人所需要、所接纳,是因其展现了松弛的心态、 乐观的精神, 以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D.“科目三 ”在最早出现的场景、舞蹈特点以及精神气质等方面都体现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扎根于群众之间,体现着人间烟火气。
  2.下列选项中,有关材料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     ) (3分)
  A.尽管对“科目三 ”舞蹈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种舞蹈确实“收 割 ”了相当数量的观众,在网络大潮中持续出圈,且在持续保持甚至提升热度。
  B.优秀的文艺作品要以向下的笔触,即同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相吻合,创作出兼具地气 与生气的优秀文艺作品。
  C.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网络文艺场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文艺影视作品在业内与市场反 响倒挂;部分传统优秀文化作品虽仍具有市场竞争力,但却因没有适当的传播渠道而传 播受阻。
  D.文艺创作者既要与时俱进,在表达上适配当下语境,也要转变发展思路,借力数字化平 台为文艺作品传播注入强大动力。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河南驻马店市举行抗战题材电影《打铁花行动》全国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市领导、市 老促会会长出席活动,共同启动影片首映式。
  B.北京市文联主办“文艺的数字化传播与智能化变革 ”理论研讨会,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数 字技术与文艺发展的融合路径。
  C.昆剧电影《邯郸记》为帮观众尽快融入剧情,采用的实景拍摄,以戏曲为本,电影为用, 在虚与实、传统与现代的特征融洽中,实现从小舞台到大银幕的艺术再创作。
  D.开年大剧《繁花》 以勇敢坚韧、乐观积极的时代精神为底色,展示上海底层市民在时代 大潮的跌宕起伏中,相濡以沫的担当和宽容,用平凡人的经历,与观众共鸣共情。
  4.  结合材料,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 分)
  5.  毛主席在 1942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 ”,党的二十 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为人民 ”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时代命题, 结合材料分析,当下的文艺创作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6 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李  娟
  在一个冬天的雪夜,我们围着火炉安静地干活。这时门开了,有人挟裹着浓重的寒气进 来了。我们问他干什么来,这个看起来挺老实的人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于是我们就不理他 了。他就一个人在那儿苦恼地想了半天,最后终于组织出了比较明确的表述:
  “你们,要不要黄羊? ” “黄羊? ”我们吃了一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