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18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见解,其实美一直都存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而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建筑则是对美最好的诠释。但是,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时代对建筑之美则有不同的看法与总结。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另外,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而西方建筑则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它们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中国传统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园林建筑,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历来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重视整体的和谐。
  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
  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并吸收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摘编自张霞《浅析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美学与西方之差异》)
  材料二: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框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借景”,即利用高低错落的地形,通过视觉将园林内外的景观连成一体,以突破园子的有限空间,开阔园中观景的视野。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同的区域、民族以及时代对建筑之美的认知不同,让建筑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B.中西方传统建筑为了表现和传递不同的艺术风格,在选材上东、西方分别以木头、石头为主。
  C.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飞檐”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飞檐”体现出中国传统造型的“线型美”。
  D.西方传统建筑如神殿、庙坛,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这与中国注重整体和谐有所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建筑以夸张造型和撼人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比中国传统建筑更具气势。
  B.“借景”能够突破园子的有限空间,开阔观景视野,故一般只用于小巧而精致的传统园林。
  C.中国园林通过布置、组织、创造和扩大空间来丰富空间美感,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意境。
  D.借景可以不受对象、方式等条件的限制,让园林内外的各种景观相互补充相互生发,共同组合成和谐美好、曲折有致的园林景象意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借景”的一项是(3分)(    )
  A.拙政园借门窗将园中景色收入其中,如同山水画。
  B.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C.苏州艺圃园中至高点有座朝爽亭,可赏满园春光。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中武侯祠以“柏森森”为借景。
  4.下列对三则材料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秉持原有的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B.借景、分景、隔景、框景→布置、组织、创造、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意境。
  C.借景→利用地形→内外景观连成一体→突破有限空间和局限。
  D.园林设计→利用自然现象→加强感官效果→人造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融为一体。
  5.大观园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写照。园中有座沁芳亭,建在桥上,亭上还有一副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沁芳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美学风格和建造手法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
  一
  在沪上闲居了半年,因为失业的结果,我的寓所迁移了三处。黑沉沉的这层楼上,本来只有猫额那样大,房主人却把它隔成了两间小房,外面一间是一个N烟公司的女工住在那里,我所租的是梯子口头的那间小房,因为外间的住者要从我的房里出入。
  我与间壁的同寓者的第一次相遇,是在搬来的那天午后。
  “对不起,我是今朝才搬来的,以后要请你照应。”
  她听了我这话,也并不回答,放了一双漆黑的大眼,对我深深地看了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