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10字。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2.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帖,紧密严谨。
3.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厘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白莽、柔石等人的性格特征,把握其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以白莽为代表的青年烈士的哀悼之情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学习提示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前者赞扬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后者感叹白莽、柔石等人的牺牲使“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许广平《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学习时,要注意概括刘和珍的有关事迹,梳理本文的情感发展脉络,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文中很多语句值得反复品味,比如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又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这些都是理解本文思想与情感的切入点。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也非常精辟、感人,阅读时要注意感受其表达效果。“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感情深挚沉痛,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不妨反复诵读,深入体会。
两篇文章有许多可以比较之处:比如二者都提到了“忘却”,前者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又如二者都带有很强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