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60字。
2.2《红烛》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优秀的青春读物,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名音乐天才,出身贫寒,他的人生就是在希望与绝望中不断战胜自我的成长历程。这本书将作为学校诗歌朗诵会奖品颁发给获奖的同学,请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最适合写在扉页上的诗句( )
A.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D.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影响。《劝学》一文多处运用了比喻论证。
B.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等散文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师说》一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
C.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其作品《红烛》《女神》都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综合《红烛》整首诗作来说,“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在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一如中国文人那样被作为诗人人生追求的象征时,其时代的、文化的矛盾冲突就势不可免的发生了。但闻一多又不愿意掩饰、放弃、消泯这样的矛盾。他在忠实于自己心灵颤动的意义上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就这样,意识结构的矛盾冲突反倒构成了全诗内在的巨大张力。在意识的张力性结构中,诗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张力性的意识结构与情绪型的节奏方式也决定了全诗的美学风格。
①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
②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
③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
④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
⑤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
⑥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
A.③①⑤④⑥② B.⑤①④⑥②③ C.⑤③①④②⑥ D.③①⑤④⑥②
二、小阅读-课内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