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820字。

  生命和力量的颂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这是一篇充满了激情与生命力的文章,文章开头部分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准备场面,给人一种“无声之处听雷声的感觉”,使安塞腰鼓声音的响起非常有震撼力。而文章的最后,腰鼓声停下来的时候,又再次进入极其的安静,让那鼓声在读者的心中激荡,回味。文章这样的安排,使读者对安塞腰鼓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认识、感知,又以静来烘托安塞腰鼓给人带来的亢奋,让读者可以更投入地去关切安塞腰鼓所阐释的生命的存在、活跃与强盛。
  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法设想】
  这是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独特的风情,这些在现代流行歌曲中、在街市中长大的孩子,对这一民间艺术不一定能看得懂,也不一定能接受。所以,课前对安塞腰鼓的介绍、结合导学案充分地预习,以及课上气氛的渲染就显得尤为必要。
  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我设想:理清思路,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学习目标可以在学生预习环节利用导学案完成,课堂就留给学生诵读和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非常适合学生多种形式朗诵,整个课堂可以情境分角色读、范读、带着问题读、抽读、小组合作PK读,评读等,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的力量。
  自读课文的教学,应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力避教师繁琐讲解,突出新课程标准理念。上课时可以充分利用“旁批”“阅读提示”等课本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比较等方法,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中一步步加深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在品味语言中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进而才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这篇文章的齐读或默读,学生都容易走神,不能很好地进入情境,所以我学习借鉴了《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之五:巧读》中的朗读设计,给学生们安排了“声情并茂读腰鼓”这一环节,使每位同学都动起来,更快地进入文本情境,有助于单元学习目标的实现。单元目标告诉我们: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诵读,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感受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
  2.自主阅读批注,探究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课前尝试
  [积累字词]
  略
  *设计意图
  记忆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字音、字形、词义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过程,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必不可缺。
  [初读感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