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50字。
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借助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诗歌情感的变化。
把握诗歌意象,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揣摩意象的象征意义。(重点)
把握时代脉搏,感悟海燕精神。(难点)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海燕》的视频,并加以描述: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飞翔着这样一种海鸟,它搏击风浪,敏捷英勇;它笑傲长空,高傲自由。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海燕》,去聆听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第一乐章:吟诵春天的旋律
1.自由朗读,说说这是一首怎样的散文诗。
交流、明确:
《海燕》是一首感情基调高亢激昂的散文诗。
《海燕》是一首形象丰富生动的散文诗。
《海燕》是一首充满对海燕赞美之情的散文诗。
2.学生选读描写海燕的内容,注意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
示例: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语气欢快,语调上扬,“碰”“直冲”重读。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读出蓄势待发的语气,节奏逐步加快,“穿过”“掠起”重读。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
——语调高昂激越,“勇敢”“高傲”重读。
3.了解背景,听录音范读,再次感受诗歌情感的变化。
〔资料链接〕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全文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一曲无产阶级战斗的颂歌。
诗歌情感的变化:对暴风雨的渴望→以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热情地呼唤暴风雨,感情愈发激烈高昂。这一变化强烈表达了海燕对暴风雨之后的太阳,黑暗之后的光明的渴望。
〔设计意图〕“海燕”是诗歌中的主要形象,通过反复诵读,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朗读中揣摩“对海燕”这一形象的描写,有益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二乐章:奏响时代的前奏
1.细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对诗中的形象进行分类,并体会不同形象的象征意义。
交流、明确:
第一组形象:海燕
第二组形象:海鸥、海鸭、企鹅
第三组形象:乌云、闪电、雷声、狂风
第四组形象:大海、波浪
象征意义:
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