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40字。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本大题共11小题, 共27分。1~6小题, 每题2分; 7~11小题, 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穹顶(qióng) 蓦然 (mù) 糜子(méi) 袖手旁观(xiù)
B.沼泽 (zhǎo) 狩猎(shòu) 翩然(pián) 瞬息万变 (shùn)
C.寒噤(jìn) 腈纶(jīng) 翌日(yì) 戛然而止(jiá)
D.缄默 (xián) 晦暗(huì) 懈怠(dài) 漫不经心(màn)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稀梳 锵然 接踵而至 大彻大悟
B. 悲愤 沟壑 厉厉在目 川流不息
C.震撼 潦绕 草长驾飞 行将就木
D. 彗星 虔诚 人情世故 不修边幅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美好品德的 、智力潜能的 、健康体魄的 、审美水平的 ,往往都与劳动密切相关。
A.锻造 提升 培育 激发
B.培育 激发 锻造 提升
C.培育 提升 激发 锻造
D.锻造 培育 激发 提升
4.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①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②许多家庭都有弃用的旧手机、旧电脑等电子垃圾。③这些电子垃圾如果回收处置不当,就会污染环境。④因此,相关部门要继续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增强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能力和范围。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6.下面对《石壕吏》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A.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老妇在“致词”中诉说家中现状:三个儿子都将赴邺城作战,并准备第二天早晨从家中出发。
C.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D.《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
阅读《古琴音韵》一文,回答7~8题。
古琴音韵
①中国古琴有着 3000 多年的历史。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②古琴之外的其他弹拨乐器一般是点状出音,即每弹一次出一音,因而音与音之间会有明显的间隙,不连贯。这使它们在表现音乐的强度和力度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在表现深
邃、悠远的意境方面,有着明显的欠缺。然而古琴却没有这样的缺憾。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振幅大,振动时间久,所以古琴在演奏中会出现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所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这可以使琴音显得绵延而深远。
③“走手音”的另外一个特点也能使琴音显得绵延而深远。这个特点就是它可以使古琴的琴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它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强度逐渐减弱而产生的,从听琴者的角度来说,音色渐弱迎合了人的心理变化趋势,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激发出人们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钟子期就是先被俞伯牙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所吸引感染,后来才与俞伯牙成为知音的。
④古琴之所以能营造出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多数乐器的音域取向是向中高音区发展,而古琴是往低音区和超低音区发展。这往往能给听琴者低沉、悠远的感受。
⑤古琴的“走手音”和自身的音域特点使它有了独特的音韵。人们在欣赏古琴演奏时,会感觉琴音绵长不绝,深邃悠远,会情随音动,觉得幽深的情思萦绕心底,经久不散。
(有删改)
7.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B.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短,振幅小,振动时间短,所以古琴在演奏中会出现独有的“走手音”。
C.“走手音”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所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
D.人们在欣赏古琴演奏时,会感觉琴音绵长不绝,深邃悠远,会情随音动,觉得幽深的情思萦绕心底,经久不散。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