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39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看,诗歌在各国都比散文、小说起来较早。原始人类凡遇值得留传的人物事迹或学问经验,都用诗的形式记载下来。取诗的形式为便于记忆,并非内容必须用诗的形式,例如医方脉诀,以及儿童字课书之类。至于带有艺术性的文字,则诗的形式为表现节奏的必需条件,例如原始歌谣。中国最古的书大半都掺杂韵文,《书经》《易经》《老子》《庄子》都是著例。古希腊及欧洲近代国家的文学史也都以诗歌开始,散文是后来逐渐演变出来的。
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它是怎样起来的呢?
从前一般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大半从考古学下手。他们以为在最古的书籍里寻出几首诗歌,就算寻出诗的起源了。欧洲人以为荷马史诗是他们的“诗祖”,因为它在记载下来的诗中间最古。
在中国,搜罗古佚的风气尤其发达。学者对于诗的起源有种种揣测。汉郑玄在《诗谱序》里以为诗起源于虞舜时代。
不过近来疑古风气大开,经考据家的研究,周以前的历史还是疑案。至于从前人搜罗古佚诗所根据的书,如《古文尚书》《礼记》《尚书大传》《列子》《吴越春秋》之类大半是晚出之书。于是《诗经》成为最可靠的古诗集本了,也就是中国诗的来源了。在我们看,这种搜罗古佚的办法永远不会寻出诗的起源。它含有两个根本错误的观念:
一、它假定在历史记载上最古的诗就是诗的起源。
二、它假定在最古的诗之外寻不出诗的起源。
第一个假定错误,因为无论从考古学的证据或是从实际观察的证据看,诗歌的起源远在有文字之先。英国人用文字把民歌记载下来,从十三世纪才起,但是这些民歌在经过学者搜集写定之前,早已流传众口了。如果我们根据最早的民歌写本或集本,断定在这写本或集本以前无民歌,这岂不是笑话?
第二个假定错误,因为诗的原始与否视文化程度而定,不以时代先后为准。荷马史诗虽很古,而论原始程度反不如非澳两洲土著的歌谣。现代中国民间歌谣虽比《商颂》《周颂》晚二三千年,但在诗的进化阶段上,现代民歌反在《商颂》《周颂》之前。所以我们研究诗的起源,与其拿荷马史诗或《商颂》《周颂》做根据,倒不如拿现代未开化民族或已开化民族中未受教育的民众的歌谣做根据。从前学者讨论诗的起源,只努力搜罗在历史记载中最古的诗,把民间歌谣都忽略过去,实在是大错误。
诗的起源实在不是一个历史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要明白诗的起源,我们首先要问:“人类何以要唱歌做诗?”
“诗歌是表现情感的。”这句话也是中国历代论诗者的共同信条。《虞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语:“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所谓“志”与“意”就含有近代语所谓“情感”,所谓“言”与“达”就是近代语所谓“表现”。
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
这是一说,古希腊人又另有一种看法。他们的诗的定义是“模仿的艺术”。模仿的对象可以为心理活动(如情感、思想),也可以为其他自然现象。在古希腊人看来,诗的主要功用在“再现”外界事物的印象。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诗的起源,以为最重要的有两层原因:一是模仿本能,一是求知所生的快乐。同时他也承认,艺术除开它的模仿内容,本身的形象如画中的形色配合之类,也可以引起快感。
总而言之,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所以严格地说,诗的起源当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起源》)
材料二:
小说是如何起源的呢?据《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稗官采集小说的有无,是另一问题。即使真有,也不过是小说书之起源,不是小说之起源。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因为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始人类会用诗的形式记录一些值得流传的人物事迹或学问经验,以便于记忆。
B. 荷马史诗不是欧洲最古老的诗歌,因为它比非澳两洲土著的歌谣出现得要晚。
C. 古希腊人认为,诗歌是人类基于模仿的本能创造出来的艺术,其目的在于求知。
D. 鲁迅否定了《汉书•艺文志》主张的小说出于稗官的观点,指出小说起源自史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学者常常采用考古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从古籍中搜罗古佚来探究诗歌起源。
B. 《诗经》是中国诗的来源,此观点的错误就在于忽视了口头文学早于书面文学的事实。
C. 诗歌是否原始,不取决于诗歌出现的时间的早晚,而取决于该民族的文化程度的高低。
D. 诗歌和小说是在人类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人们难以确定在其起源的具体时间。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属于“半神”事迹的一项是( )
A.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B.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C. 至尧之时,十日并出,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
D.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 材料一中画线句使用设问或反问,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关于诗歌的起源,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块猪肝
老舍
江上飞着雪花,灰黄的江水托着原始的木舟与钢铁的轮船,浩浩荡荡的向东流泻。一只白鸥追随着一条小舟,颇似一大块雪,在浪上起伏。黄鹤楼上有一双英朗的眼,正随着这片不易融化的雪转动。
前几天,林磊从下江与两千多难民挤在一条船上,来到武昌,他很难承认自己是个难民,他有知识,有志愿,有前途,绝对不能与那些只会吃饭与逃生的老百姓为伍。可是,他逃,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