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80字。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三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 学习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2. 学习诗歌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1936年冬天,由于叛徒的出卖,陈毅同志和所率部队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与敌人周旋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到处搜索一无所获的敌人便悻悻解围而去。陈毅同志当时准备把这三首诗作为遗言留给党和人民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陈毅同志的“绝命诗”。
  (二)检查预习
  1. 积累字音
  阎罗(yán) 旌旗(jīng) 应有(yīng)
  遍种(zhòng) 当纸钱(dàng)丛莽(mǎng)
  2. 积累字词
  〔丛莽〕:丛生的草木。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3. 作者介绍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担任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4. 写作背景
  1936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的围剿。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立即返回梅山,正遇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巧逢大雨,山火被淋灭。天黑时,敌人佯装撤走,半夜时又折回搜山。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丛莽间。敌人搜山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西安事变”发生,才慌忙撤走。可见“伤病伏丛莽间”,讲处境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危急,也是“得诗”的原因。“得诗”显示态度从容镇定,“留衣底”说明作诗目的在于留下遗言。
  (三)诵读知诗意
  1. 诗序,是在正文之前,对正文进行说明性的文字。那下面就请同学自学小序,俩人一组,看看哪一组能率先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诗歌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预设:小序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了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写作缘由,交代了诗人在梅山遇险的经过。小序能使读者更好地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