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24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含有自己姓名、学号信息的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统一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发明相机以来,世界上便盛行一种特别的英雄主义:视域的英雄主义。摄影打开一种全新的自由职业活动模式——允许每个人展示某种独特、热忱的感受力。摄影师们出门去作文化、阶级和科学考察,寻找夺人心魄的影像。不管花费多大的耐性和忍受多大的不适,他们都要以这种积极的、渴求吸取的、评价性的、不计酬劳的视域形式,来诱捕世界。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自豪地报告说,在1893年2月20日,他曾在一场暴风雪中站立三小时,“等待恰当时刻”,拍摄他那张著名的照片《第五大街,冬天》。这种追求,已成为大众心目中摄影师的商标。到20世纪20年代,摄影师已像飞行员和人类学家一样,成为现代英雄。大众报纸的读者被邀请去与“我们的摄影师”一道,作“发现之旅”,参观各种新领域,诸如“从上面看世界”“放大镜下的世界”“每日之美”“未见过的宇宙”“光的奇迹”“机器之美”以及可在“街上找到”的画面。
②日常生活的神化,以及只有相机才能揭示的那种美——眼睛完全看不到或通常不能孤立起来看的物质世界的一角,譬如从飞机上俯瞰——这些是摄影师的主要征服目标。有一阵子,特写似乎是摄影最具独创性的观看方法。摄影师发现随着他们更窄小地裁切现实,便出现了宏大的形式。在19世纪40年代初,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的福克斯•塔尔博特不仅制作传统绘画中常见题材的照片,而且把相机对准贝壳、蝴蝶翅膀,对准他书房里两排书的一部分。但他拍摄的东西仍然是可辨认的贝壳、蝴蝶翅膀、书籍。当普通的观看进一步被侵犯——以及当被拍摄对象脱离其周围环境,变成抽象——便逐渐形成有关什么才是美的新准则。什么才是美,变成什么才是眼睛不能看到或看不到的,即只有相机才能供应的那种割裂的、脱离环境的视域。
③尽管从19世纪40年代起,画家和摄影师以种种方式互相影响和互相争夺,但他们的做法基本上是相反的。画家建构,摄影师披露。也就是说,对一张照片中的被拍摄物的辨认,总是支配我们对它的看法,而在绘画中却不必如此。韦斯顿拍摄于1931年的《卷心菜叶》中的被拍摄物看上去就像下垂的皱褶的衣服,我们得靠标题才能认出它是什么。因此,这幅照片在两个方面显示其意义。一是它的形式讨人喜欢,二是它竟是一片卷心菜叶的形式。如果它是皱褶的衣服,它就不会这么美了。我们早就从美术作品中知道那种美。是以,风格的形式特征——绘画的中心问题——在摄影中最多也只占据次要位置,而一张照片是关于什么的,才最重要。摄影的所有功用,都隐含一个假设,即每张照片都是世界的一个片断。这个假设意味着我们看到一张照片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反应(如果该照片在视觉上是含糊的,譬如看时太近或太远),除非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一个什么片断。一个看似是小冠冕的东西——哈罗德•埃杰顿摄于1936年的著名照片——在我们发现它竟是一泼牛奶时,就会变得有趣多了。
④摄影一般被视作认识事物的工具。当梭罗说“你所说不能多于所见”时,他理所当然认为视觉在各种官能中占显著位置。但是,几代人之后,当保罗•斯特兰德引用梭罗的名言来赞美摄影时,它是一种带有不同意义的共鸣。相机并非只是使人有可能通过观看(透过显微照片和遥感)来加深理解事物。相机通过培养为观看而观看这一理念而改变观看本身。正是这种对感知进行教导性的培养,使得艺术中的所有现代主义运动生机勃勃。
⑤这种态度的最有影响力的版本,见诸绘画。绘画是遭摄影持续地蚕食和热情地剽窃,并仍在火烈敌对中与摄影共存的艺术。根据惯常的说法,摄影篡夺画家以影像准确复制现实的任务。为此,韦斯顿认为“画家应深深感激才对”。摄影通过接管迄今被绘画所垄断的描绘现实的任务,把绘画解放出来,使绘画转而肩负其伟大的现代主义使命——抽象。但摄影对绘画的影响并不这么一目了然。因为当摄影进场时,绘画已主动地开始其从现实主义表现形式撤退的漫长旅程。到了19世纪,一些肖像画的描绘对象,变得愈来愈像是绘画本身,而不是坐着被画像的人。
⑥摄影所获得的新领土的边界,随之开始扩大。很多专业摄影师宣称要拍摄不同于记录现实的东西,渐渐地,摄影师们加入了对更抽象的影像的追求。这显示他们对摹拟有所顾忌,使人想起现代主义画家把
1.下列对原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的“诱捕”指摄影师主动创设条件,寻求恰当时机,捕捉现实世界中可以表达其视域审美的对象。
B.第④段中的“为观看而观看”指在通过视觉形象认知、理解事物的基础上,摄影师借助个人思想情感为进一步提升视觉审美而培养感知。
C.第⑥段中的“摹拟”指艺术创作以真实性为价值追求,客观反映生活,带有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
D.第⑦段中“现代主义态度”指反对概念化,打破整体性,通过对变形和组合,追求意义生成的不可预设性的艺术主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特写改变了传统照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使表现对象脱离环境,推动摄影美学的发展。
B.画家将风格的形式特征放在首位,致力于作品各繁复细节之间的意义建构,而摄影则化繁为简,努力做到以少胜多。
C.摄影师追求抽象的影像,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描述现实的任务,而是开拓摄影艺术领土的表现。
D.杜尚用“视网膜而已”表达出他对传统绘画艺术的本质和边界的怀疑,他的艺术理念深深影响着现代主义绘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从一八七一年六月巴黎警察用照片来大肆搜捕巴黎公社社员开始,照片就变成现代国家监视和控制日益流动的人口的有用工具。
B.一九六五年的一场主题为“人类一家”的展览汇合了来自六十八个国家的两百七十三位的摄影师的五百零三幅照片,照片里的人物种族、年龄、阶级和体形存在差异,组织者试图以此来证明人类社会“人性一体”。
C.巴尔扎克写作时经常把微小的细节放大,如同摄影的放大一样;把不相称的特征或项目并置,如同摄影的布局。以这种表达方式暗示,任何一样事物都可以跟别的事物联系起来。
D.安东尼奥尼拍摄纪录片《中国》时,通过改变焦距,选取特写和中景镜头,将数小时的手术浓缩成几分钟,让镜头替观众观看并要求观众观看,具有浓厚的蒙太奇色彩。
4.如将第⑤段划线句改为“摄影的发展伴随着对绘画的借鉴和竞争而日益壮大”,与原文比哪个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5.根据文本内容,给“视域的英雄主义”下定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叫阿毛,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种了这么多的桃子。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的那一座“照墙”,而照墙距“正堂”还有好几十步之遥。①照墙外是杀场,自从离开十字街头以来,杀人在这上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